(二)循环复苏

(二)循环复苏

一般而言,80%以上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经积极的支持治疗后出血都能自行停止,因而急性消化道出血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需求。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其循环复苏步骤应从接诊即开始,包括建立至少两条大静脉的通路(必要进行深静脉插管)、快速补充生理盐水和林格液体(在患者心肺功能允许的条件下)、对氧合不佳的患者保证氧气供给(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尤其是卧立位血压的变化,但对有休克症状的患者应避免变换体位测量血压。既往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通过监测中央静脉压或肺毛细血管楔压,以避免过度、过快补液或补液不足。由于血压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外周血容量不足,出血早期不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但对补充血容量后治疗反应不好的休克患者,可选择性地使用升压药物。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收入ICU进行严密监测与治疗。

补充血容量可选择的液体有:晶体溶液(生理盐水和林格液)、胶体溶液(羟乙基淀粉等)和血液制品。循环复苏时一般先采用晶体液,如低血压改善不满意或患者存在低蛋白血症可补充胶体溶液,患者可能存在出血倾向或重要脏器氧供不足时则应考虑输注血液制品。由于全血制品的输入会增加液体超负荷和免疫反应的发生率,目前更倾向于成分输血。一般每输注1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可使血红蛋白平均提高10g/L,对无活动性出血的年轻患者,维持血红蛋白为70~80g/L就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需求,而老年、有明确心脑血管疾病或再出血危险性很大的患者,则需将血红蛋白提高至10g/L以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补充血浆或凝血因子,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在接近正常范围内。明显血小板减少(<60×109/L)或有血小板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补充血小板,对近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由于药物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即便血小板计数正常,如存在活动性出血或再出血的风险很高,也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休克或持续大量活动性出血患者常会发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缺乏,需输全血,或根据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及时补充多种不同血液制品。肝硬化患者通常合并凝血因子缺乏和凝血功能障碍,每输注4个单位的浓缩红细胞应补充1个单位的新鲜冰冻血浆,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过度补充血容量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因而需控制补液速度及总量,维持基本的脏器灌注水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