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

三、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

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的常见类型包括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肠黏膜屏障受损、肠道动力障碍、应激性溃疡等。

(一)消化吸收障碍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或对肠内营养不耐受,Montejo等多中心研究报告其发生率为40%。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ICU患者腹泻的发生率高达30.7%。该类患者往往都有相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包括肠黏膜结构改变、消化酶活力减弱、肠系膜血流减少等。其他影响因素包括低蛋白血症、肠道水肿、菌群紊乱及不适当的肠内营养制剂和输注方式等。

(二)肠道动力障碍

肠道动力障碍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胀。多中心研究发现,几乎每例重症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肠鸣音减弱及大便不畅;ICU患者腹胀的发生率高达60.9%。大鼠休克模型研究发现,制模大鼠肠动力下降50%以上,表现为肠推进速度明显减慢,肠动力十二指肠、空肠电快波的振幅指数明显降低,快波频率减慢。胃肠动力障碍可引起腹腔内压力增高,并对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详见第三节)。

在影响肠蠕动的诸多因素中,以下是影响胃肠动力最重要的因素。

(1)腹腔内炎症/感染,包括出血、急性胰腺炎等。

(2)食物消化吸收不良。

(3)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

(4)肠系膜血流减少、休克或脓毒血症。

(5)肠道菌群改变。

(6)颅内压增高。

(7)药物因素,包括镇静剂、钙拮抗剂、抗胆碱类。

(三)肠黏膜屏障损伤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道细菌、内毒素易位、肠源性感染等。正常情况下,肠道蠕动是肠道非免疫防御的重要机制,肠蠕动功能正常的意义不仅在于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也是肠腔内环境的“清道夫”,尤其是消化间期的肠蠕动,可防止肠内有害物质(包括内毒素)的积聚,限制细菌生长。肠蠕动过慢、过弱或肠梗阻均可引起肠内细菌过度生长而导致“小肠细菌污染综合征”。临床观察发现,肠运动功能障碍,甚至肠麻痹患者似乎更易出现细菌和内毒素易位。

早期肠黏膜屏障损伤由以下因素所致。①肠道有效血液循环量不足,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激活黄嘌呤氧化酶,产生过量氧自由基,损伤肠黏膜。②各种原始打击导致肠摄取和氧利用的能力降低,肠上皮细胞能量供给减少,影响肠黏膜修复。③肠腔细菌过度繁殖,黏附在肠壁的细菌增多,定植机会增加,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和毒素,破坏肠黏膜结构。④肠道抗原递呈细胞激活,释放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

肠黏膜上皮坏死、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修复能力降低以及肠黏膜屏障受损,为致病微生物的入侵敞开大门,进一步导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内毒素进入血液后可引起发热反应、激活补体系统,并作用于粒细胞系统、血小板、红细胞,触发全身炎症反应,加快了MODS的发展进程。

肠道细菌和内毒素易位途径,早年都普遍接受“肠道-门静脉-肝脏-血液循环”假说(1991),然而该假说近年不断受到质疑后,研究人员开始对肠道淋巴系统在肠黏膜损伤、肠道菌群易位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进行一系列研究。2005年,Deitch等总结提出“肠道-肠系膜淋巴-血液循环”假说。现已明确淋巴系统在细菌和内毒素易位的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目前已明确肠黏膜屏障损伤在MODS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但临床上尚缺乏诊断肠黏膜屏障损伤特异、敏感的检测指标。虽然双糖试验、D乳酸水平/瓜氨酸、血内毒素、血细菌DNA、细菌代谢物、核素标记细菌等已广泛应用于研究,但无一能作为临床实用的诊断指标。

(四)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等严重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最后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并使原有病变恶化。SU又称急性胃肠黏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等。有临床学者认为是MODS的一部分,也有学者认为是胃肠功能衰竭的表现(Deitch,2000),黎介寿(1998)认为应激性溃疡不但是胃肠道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也代表着全身微循环灌注不良、组织氧供不足的现象。

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至今虽尚未完全了解,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说明应激性溃疡是由多因素引起,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H+反流的因素较胃酸分泌增多更为明显。临床上,多数应激性溃疡发生在出血性休克、感染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胃黏膜缺血是应激性胃溃疡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缺血可影响胃黏膜的能量代谢、ATP与高能磷酸下降,削弱了黏膜抗御损害的功能。胃底部黏膜的能量不足较幽门或肝、肺等其他组织为明显,故该处较幽门窦部更好发应激性溃疡。胃黏膜对摒除或缓冲H+进入组织有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少量H+弥散在黏膜上可迅速被有效的黏膜血流清除或中和。因此,胃黏膜缺血、血流量不足时将导致H+在组织中积蓄,使黏膜酸化和溃疡产生。

应激性溃疡是以胃黏膜糜烂、有浅表溃疡形成为特征,且呈多发。除胃黏膜外,肠黏膜也可发生类似的改变。由于黏膜糜烂,可以有渗血。经胃酸作用后,引流的胃液呈黑褐色或咖啡色,且形成絮状。出血量大者可为鲜血,有呕血、黑便,以至发生低血容量休克。偶有穿孔并有急性腹膜炎者。亦有极少严重应激患者可发生全胃肠道黏膜广泛性损害、出血。

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除有上述4个类型之外,尚可有肠微生态紊乱、胃肠激素紊乱和谷氨酰胺代谢紊乱等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