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测定

(一)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测定

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测定是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重要指标。临床上主要是指分子量大于150道尔顿的分子物质对肠道上皮的渗透性能。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测定方法。

1.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测定

DAO是肠黏膜上层绒毛细胞胞质中具有高度活性的细胞内酶。肠黏膜细胞受损、坏死后,该酶释放入血,导致血浆和肠腔DAO活性增高而肠黏膜内DAO活性降低。外周血中DAO活性稳定,故可以通过测定外周血DAO活性变化,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目前通常采用分光光度法和ELISA法进行测定。禁食、接受全胃肠外营养(TPN)的患者,胃肠道黏膜细胞核酸与蛋白质含量减少、绒毛缩短、黏膜萎缩,可引起肠和血浆DAO活性降低。烧伤患者血浆DAO活性显著升高,小肠黏膜内DAO水平显著降低,动态测定DAO活性的变化,可反映烧伤后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创伤、缺血再灌注或内毒素均可导致肠屏障功能损伤,DAO可快速敏感地反映肠上皮损伤与修复情况。

2.循环D-乳酸测定

D-乳酸是细菌发酵的代谢产物,肠道多种细菌均可产生。当肠道发生急性缺血等损伤时,肠黏膜绒毛顶端上皮坏死、脱落,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道中细菌产生的大量D-乳酸通过受损黏膜入血,哺乳动物不具备将其分解代谢的酶系统,故血D-乳酸水平监测可及时反映肠黏膜损害程度和通透性变化。目前多采用改良酶学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短肠综合征患者可产生严重的D-乳酸性代谢性酸中毒。D-乳酸水平升高可作为肠系膜缺血患者有价值标志物。可应用于急性肠黏膜损害的早期诊断。D-乳酸水平监测可用于创伤、应激后肠黏膜损害的预测。

3.糖分子探针比值测定

目前最常采用的是甘露醇和乳果糖探针,具有回收率较高,受肠腔内渗透压影响较小的特点,被广泛用于肠黏膜通透性的测定。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增加,则表示肠通透性增加,反映肠黏膜紧密连接部不完整,或有区域性细胞缺失,或绒毛末梢损坏,或组织间隙水肿。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比色法、酶学法、气相色谱法、气-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其中气-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稳定、精确、特异性高,是目前用于测定肠黏膜通透性改变较好的方法,具有无创、快速、准确、可重复等优点。但是,除肠黏膜损伤外,其他一些因素也可能影响探针的吸收,如克罗恩病、胃肠道功能状态、血流动力学变化、肾功能、膀胱排空情况等。

4.其他检测方法

包括核素探针法、聚乙二醇类探针法、肠反射系数测定法等,因其临床实际应用意义不大,目前已较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