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2025年08月10日
第六章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导致重症的常见原因一,是指血液溢出脑血管之外并充满蛛网膜下腔(图6-1)。约80%是由于脑动脉瘤破裂引起,因此常称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另有20%的患者,包括中脑周围SAH,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无阳性发现,SAH的原因不明。颅内动脉瘤是脑血管壁的局限性异常膨胀,是由多种病理和生理因素造成的病变。
早在17世纪,人们就在尸体解剖中发现了颅内动脉瘤,并有了初步认识。脑动脉瘤对人体的病理性影响,其一是其可在脑内局部造成占位效应,压迫重要结构和神经,引起临床症状和体征。事实上,在早期的文献中对动脉瘤的报道常常是将动脉瘤误认为是颅内肿瘤而进行开颅手术时发现;或是行外科手术、尸检而确诊。脑动脉瘤另一个可怕的病理影响是:在人的一生中,脑动脉瘤大部分会破裂。在1927年Egas Monis发明脑血管造影技术之前,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动脉瘤破裂后造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当动脉瘤破裂时,会造成严重的SAH、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并由此产生一系列有害的病理生理改变。这些致病作用,直接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复杂的结构和特殊的功能,加之颅内动脉瘤本身的复杂性,即使这些患者得到医学救治,也同样会造成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经统计分析,在aSAH后,其死亡率为50%~60%,致残率为20%~25%。因此对脑动脉瘤的治疗,是神经外科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