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治疗

(一)综合治疗

目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尚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原则上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1.一般支持治疗

安静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避免外界刺激,积极寻找病因。测定血糖、血对乙酰氨基酚浓度、血浆铜蓝蛋白(50岁以下)、PT。行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和毒物筛选实验。加强病情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常规给予H2受体拮抗剂预防应激性溃疡。通常需要停留尿管以测定每小时尿量,静脉导管插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插管连续检测血压和采集血标本。病情进一步恶化需要通气者常需要更进一步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并进行颅内压检测和颈静脉插管。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饮食;进食不足者,每天静脉补给足够的液体和维生素,保证每天1500kcal以上总热量。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并酌情补充凝血因子。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纠正低钠、低氯、低钾血症和碱中毒。糖皮质激素、肝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治疗无效。注意消毒隔离,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医院内感染发生。抗病毒药未被用于治疗ALF。

2.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或特异性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措施。在对病毒性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争议颇多。对于甲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所致肝衰竭,目前多不推荐抗病毒治疗。对于HBV复制活跃的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目前多主张在早期采用有效的抗病毒治疗,以阻止HBV复制,继而阻止免疫病理损伤。干扰素在肝衰竭时一般不宜使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核苷类似物的应用近年有增多趋势。但此类药物是否能真正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有待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衰竭诊疗指南》(2006年版)推荐:①对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可尽早酌情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等,但应注意后续治疗中病毒变异和停药后病情加重的可能。②对于药物性肝衰竭,应首先停用可能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所致者,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最好在肝衰竭出现前即用口服活性炭加NAC静脉滴注。③毒蕈中毒根据欧美的临床经验可应用水飞蓟宾或青霉素。

(2)免疫调节治疗。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及急性乙醇中毒(严重乙醇性肝炎)等是其适应证。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使用。为调节肝衰竭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等并发症,可酌情使用胸腺素α1等免疫调节剂,它对T淋巴细胞功能可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同时可增强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对于预防和控制肝衰竭患者发生各类感染及减少炎症反应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多推荐使用。近来有学者采用环孢素和FK 506治疗急性肝衰竭,通过强烈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减轻肝细胞坏死,但剂量、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确定。

(3)促肝细胞生长治疗。为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可酌情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前列腺素E1脂质体等药物,但疗效尚需进一步确认。

(4)其他治疗。可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乳果糖或拉克替醇,以减少肠道细菌易位或内毒素血症;酌情选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氧化剂,如NA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等治疗。抗内毒素治疗,目前尚缺乏疗效满意的药物。可间歇应用广谱抗生素、口服乳果糖或拉克替醇、抗内毒素单克隆抗体和抗TNF-α单克隆抗体等。

3.防治并发症

(1)肝性脑病。ALF肝性脑病常急骤起病,偶有发生在黄疸之前。常有激动、妄想、运动过度,迅速转为昏迷。有报道苯二氮、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至少暂时减轻昏迷程度。治疗上应:①去除诱因,如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②限制蛋白质饮食。③应用乳果糖或拉克替醇,口服或高位灌肠,可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④视患者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情况酌情选择精氨酸、鸟氨酸-门冬氨酸等降氨药物。⑤酌情使用支链氨基酸或支链氨基酸、精氨酸混合制剂以纠正氨基酸失衡。⑥人工肝支持治疗。

(2)脑水肿。75%~80% 4型肝性脑病的ALF患者发生脑水肿,是ALF的主要死因。提示颅内压增高的临床征兆如下。①收缩期高血压(持续性或阵发性)。②心动过缓。③肌张力增高,角弓反张。④去脑样姿势瞳孔异常(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⑤脑干型呼吸,呼吸暂停。治疗上:①应用甘露醇是治疗脑水肿的主要方法,但肝肾综合征患者慎用。②袢利尿剂,一般选用呋塞米,可与渗透性脱水剂交替使用。③全身适度降温疗法(32~34℃)。④N-乙酰半胱氨酸(NAC):最近英国对12例有4级肝性脑病暴发性肝衰竭用NAC治疗,发现治疗组颅内压明显降低,脑血流增加,并且脑细胞缺氧缓解。⑤益生物制剂包括益生元和益生物,其在肝性脑病中的作用目前颇受重视,但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临床研究。⑥人工肝支持治疗。

(3)肝肾综合征。①肝肾综合征重在预防。②药物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内脏血管收缩药和扩张肾动脉的药物,但扩张肾动脉的药物如多巴胺及前列腺素类似物等效果不佳,已不再推荐使用。内脏血管收缩药主要包括3类:垂体后叶素类似物(鸟氨酸加压素、特利加压素);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物(米多君、去甲肾上腺素)。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特利加压素,与白蛋白联合应用可明显改善I型肝肾综合征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肌酐清除率。但急性肝衰竭患者应慎用特利加压素,以免因脑血流量增加而加重脑水肿。③人工肝支持治疗,如血液透析和MARS治疗。目前认为血浆滤过疗效优于传统的透析疗法。④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有研究显示,TIPS可以改善肾功能和肾小球滤过率,但与内脏血管收缩药比较,疗效较差。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的诊疗指南不推荐使用。⑤肝移植。⑥人工肝支持治疗。

(4)感染。肝衰竭患者容易合并感染,常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道微生态失衡、肠黏膜屏障作用降低及侵袭性操作较多等。肝衰竭患者常见感染包括自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和败血症等。感染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厌氧菌、肠球菌等细菌以及假丝酵母菌等真菌。一旦出现感染,应首先根据经验用药,选用强效抗生素或联合应用抗生素,同时可加服微生态调节剂。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前进行病原体分离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实验结果调整用药。同时注意防治二重感染。

(5)出血。对门静脉高压性出血患者,为降低门静脉压力,首选生长抑素类似物,也可使用垂体后叶素(或联合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可用三腔管压迫止血;或行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或套扎治疗止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急诊手术治疗。

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可给予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和纤维蛋白原等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可输注血小板,应维持血小板50×109/L以上,并可酌情给予小剂量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对有纤溶亢进证据者可应用氨甲环酸或氨甲苯酸等抗纤溶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