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

尽管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已受到广泛重视,但如何改善与维持肠屏障功能还没有完整、满意的治疗措施。目前大量实验研究证实肠内营养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肠内营养可促使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为肠黏膜细胞提供必需的直接养分、营养物质中的营养因子直接进入肝脏等。因此,肠内营养不但能直接供给营养,而且能改善肠道的各种功能,这是单纯肠外营养所不具备的作用。相反,长期的胃肠外营养不但可致肝脏酶学异常、胆汁瘀积、胆囊炎和胆结石等并发症的发生,更严重的是其可造成肠黏失用性萎缩。人们正是基于对肠内及肠外营养的认识的逐渐增加,营养支持方式由20世纪70年代肠内营养占20%的比例向90年代80%的比例转变。肠黏膜的主要营养方式是腔内营养,即肠道黏膜需从肠腔内摄取营养底物供自身利用,这种营养方式占总营养底物摄取的70%,其余30%来自动脉血液供给。因此重症患者在禁食时,肠腔内无营养底物,而来自动脉的血液代偿又十分有限,此时,肠黏膜细胞在无充分营养供给的情况下发生萎缩、坏死、脱落。所以此时如果能及时给予肠道提供充分的营养底物以保证肠黏膜的营养供应,那么肠内营养对预防肠黏膜细胞的萎缩坏死、保护肠黏膜屏障将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二十多年来,肠内营养新型给予途径的建立、新的肠内营养制剂的研制和输注技术的进步,使重症患者在胃肠功能障碍的条件下进行肠内营养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