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学基础

一、解剖学基础

(一)脑的动脉系统

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个动脉系统,双侧颈内动脉供给大脑半球前2/3和间脑吻合支的2/3区域;双侧椎动脉供应大脑后1/3(颞叶、枕叶、间脑尾侧的1/3)及小脑和脑干。

1.颈内动脉系统

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颈总动脉分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内动脉起始部稍膨大,称为颈动脉窦。颈内动脉在颈后外侧垂直上升,穿颞骨岩部下方入颈动脉管,在其管内上行并转向前内侧,通过破裂孔进入颅内,在鞍背外侧转向前方进入海绵窦。在前床突下方,颈内动脉又转向上方穿过硬脑膜入蛛网膜下腔。在视交叉外侧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以及分支。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等(图7-1~图7-3)。

(1)眼动脉。从颈内动脉虹吸部前方发出,向前与视神经一起经神经孔进入眼眶,主要分支有眶上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

(2)后交通动脉。从颈内动脉虹吸部后方发出,向后内方向行走,与大脑后动脉吻合,参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的组成。

(3)脉络膜前动脉。在后交通动脉分支后由颈内动脉发出,沿视束下内方后行走,进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

图7-1 脑动脉系统——大脑底面

①前交通动脉;②大脑前动脉;③颈内动脉;④小脑上动脉;⑤基底动脉;⑥小脑前下动脉;⑦小脑后下动脉;⑧大脑中动脉;⑨脉络膜前动脉;⑩侧脑室脉络丛;⑪脉络膜后外动脉;⑫ 脉络膜后内动脉;⑬大脑后动脉;⑭椎动脉;⑮ 枕叶。

图7-2 脑动脉系统——大脑半球外侧面

①顶后动脉;②角回动脉;③颞后动脉;④顶前动脉;⑤中央动脉;⑥前中央动脉;⑦眶额动脉;⑧大脑中动脉;⑨颞极动脉;⑩颞极。

图7-3 脑动脉系统一大脑半球内侧面

①旁中央动脉;②胼周动脉;③胼缘动脉;④额极动脉;⑤眶额动脉;⑥大脑前动脉;⑦楔前动脉;⑧大脑后动脉;⑨颞下前动脉;⑩顶枕动脉;⑪距状裂动脉;⑫颞下后动脉;⑬ 颞下中动脉;⑭颞下回丛。主要供应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后2/5、丘脑及苍白球的部分。

(4)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在额叶眶内向内前方行走。有一小分支(前交通动脉)吻合两侧大脑前动脉。沿途分支包括:中央支主要供应下丘脑、尾状核、豆状核前部以及内囊的前肢;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顶枕裂以前的部分,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额上回、额中回上半部、中央前后回的上1/4部分、顶上小叶以及脑底额叶眶内侧面。

(5)大脑中动脉。相当于颈内动脉的延续,分出后水平折向外,进入外侧裂,发出很多细小分支,垂直向上进入大脑半球深部,主要供应壳核、尾状核及内囊的后支前3/5部,这些分支称为外侧豆纹动脉,为高血压脑出血和脑梗死的好发部位。大脑中动脉的主干分出许多皮质支,供应大脑半球侧面供血的大部分。

如在颈部的颈内动脉内缓慢出现管腔堵塞,由于侧支循环而不会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有时可出现短暂单侧盲,为第一支眼动脉供血不足所致;对侧运动、感觉障碍,因其对上、下肢的影响类似于对面部的影响;对侧视野缺损;优势半球受影响时,可出现失语和认知障碍。

2.椎-基底动脉系统

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上升,经颈6~胸1段横突孔弯向后侧,绕寰椎侧的后方经椎动脉沟转向内侧,穿寰枕后膜、硬脊膜、蛛网膜入蛛网膜下腔。入颅腔后沿延髓的腹侧达斜坡,在脑桥下缘,左右椎动脉汇成一条基底动脉,经脑桥腹侧的基底动脉沟到脑桥上缘,分左右大脑后动脉(图7-4)。

图7-4 椎动脉系统

A.正位:①大脑后动脉;②小脑上动脉;③基底动脉;④小脑后下动脉;⑤椎动脉。B.侧位:①脉络膜后动脉;②大脑后动脉;③椎动脉;④小脑上动脉;⑤基底动脉;⑥小脑后下动脉。

椎动脉进入颅腔前发出一些分支供应附近的肌肉、脊髓和硬脊膜;入颅后分出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前膜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延髓支;合成基底动脉后分出迷路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及脑桥支。

(1)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颅内最大的动脉分支,主要供应小脑后下部以及延髓后外侧部。

(2)脑桥支。为基底动脉两侧分出的许多细动脉分支,直接进入脑桥供应其基底部。

(3)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中段的分支,主要供应脑桥的背外侧及小脑的前下部。

(4)小脑上动脉。从基底动脉远端发出,主要供应小脑的上部。

(5)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支,在脑桥上端分出后即与后交通支吻合,绕大脑脚外侧,在颞叶内下面向后向上达枕叶,沿途发出的小中央支穿入大脑脚、丘脑和内囊的后部,皮质支主要供应颞叶的底面和枕叶。

椎-基底动脉栓塞可引起脑干梗死,常出现交叉性感觉、运动障碍(同侧面瘫并对侧肢体瘫痪)、眼球协调运动障碍、昏睡或昏迷等。

3.脑底动脉环

在脑底部,有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相互连接,构成一个不规则的六边形动脉环,被称为脑底动脉环,环绕视交叉和脚间窝。脑底动脉环形成了脑动脉系统的侧支循环,可调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系统间的血流,保持两侧大脑半球血液的相对平衡(图7-5)。

图7-5 脑底动脉环

①颈内动脉;②动眼神经;③大脑前动脉;④大脑中动脉;⑤脉络膜前动脉;⑥后交通动脉;⑦脑后动脉;⑧小脑上动脉;⑨基底动脉。

在正常情况下,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各条动脉内血流方向已定,相互并不在动脉环内混合(临床上颈内动脉注射造影剂,只能看到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显影这一现象也可证实),当某一动脉的近端血流受阻或结扎一侧颈内动脉,脑底动脉环内出现压力差时,脑底动脉环才发挥其侧支循环作用,通过侧支循环代偿,而不至于出现供血区域脑组织的缺血症状。不过,有相当一部分人脑底动脉环可发生多种先天性变异,某部分先天发育不良,就起不到侧支循环作用,其对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意义。此外,还有很多侧支循环,如在大脑表面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彼此吻合;大脑动脉皮质支与脑膜动脉(颈外动脉分支)间丰富的侧支吻合;颈内、外动脉围绕眼、耳、鼻间的深浅支吻合等。但这些吻合支细小,不能完成有效的侧支循环。

侧支循环开放的有效性还取决于主血管闭塞的病变速度,从血管开始发生狭窄到闭塞的时间进度越慢,侧支循环代偿功能越有效,甚至完全代偿而无任何临床症状。

由脑基底动脉环发出的主要分支如下。

(1)大脑前动脉。主要供应额叶底部、半球内侧及半球背外侧的边缘部。单侧大脑前动脉栓塞可出现对侧偏瘫或不全瘫(下肢较上肢严重)和对侧感觉障碍(也是下肢较上肢严重)。如优势半球受影响,可出现皮质间运动性失语等。

(2)大脑中动脉。其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和中央部的大部分,中央支主要供应基底核和内囊后3/5部分。根据大脑中动脉不同部位的栓塞,可出现对侧瘫痪和感觉障碍、对侧视野缺损、对侧眼凝视麻痹、认知障碍。如优势半球受影响,可出现失语等。

(3)大脑后动脉。其分支供应颞叶底面和枕叶。单侧大脑后动脉栓塞可出现对侧视野缺损、对侧各种感觉障碍并疼痛、视觉及颜色失认、失读等;双侧大脑后动脉栓塞可表现:皮质盲,双眼视力丧失,但瞳孔光发射良好;面部认知障碍;谵妄状态和记忆缺损;Balint综合征(视觉性共济失调和体位精神性麻痹);由于视觉注意力障碍而不能向周围观看等。

4.小脑的动脉

小脑的血液供应来自椎-基底动脉的3个分支。

(1)小脑上动脉。主要供应小脑上核和小脑半球的上部。栓塞时,可出现共济失调、对侧疼痛、温觉消失、同侧面部感觉减退、面肌瘫痪、听力减退等。

(2)小脑前下动脉。主要供应小脑蚓锥和小脑半球下面的前部及齿状核。栓塞时,可出现眩晕或共济失调等。

(3)小脑后动脉。主要供应小脑绒球小结叶、下蚓体、小脑半球下面的后部和脑核的部分及延髓后外侧区域。栓塞时,可出现同侧平衡障碍以及延髓后外侧区受损的症状。

5.脑干的动脉

(1)中脑的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其次发自后交通动脉和脉络膜前动脉。

(2)脑桥的动脉。为发自基底动脉的中央支和脑桥支,还有小脑上动脉的分支。

(3)延髓的动脉。来自脊髓前动脉发出的延髓支,供应延髓的前部和中央部;来自脊髓后动脉的延髓支,供应薄束、楔束及核和绳状体尾的背部;来自椎动脉的延髓支,供应延髓外侧部。

(二)脑的静脉系统

脑的静脉血管缺乏静脉瓣和平滑肌,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两组。浅静脉主要引流皮质和皮质下的血液,深静脉主要引流白质、脉络丛、基底核和间脑等深部组织的血液。小静脉出脑实质后汇成较大静脉,经较小静脉窦汇合到两侧的横窦和乙状窦,再经颈静脉孔汇入颈内静脉,最后经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回流至心脏(图7-6、图7-7)。

图7-6 脑的静脉系统

①基底静脉;②大脑上静脉;③大脑中静脉;④海绵窦;⑤岩上窦;⑥岩下窦;⑦上矢状窦;⑧下矢状窦;⑨大脑内静脉;⑩大脑大静脉;⑪ 直窦;⑫大脑下静脉;⑬横窦;⑭乙状窦;⑭ 颈内静脉。

图7-7 脑的深部静脉

①透明隔静脉;②丘纹静脉(终静脉);③大脑内静脉;④大脑大静脉;⑤尾状核;⑥尾状核静脉;⑦丘脑;⑧脉络丛静脉;⑨基底静脉;⑩枕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