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黏膜特殊营养物
近年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证明,许多特殊营养底物如谷氨酰胺(glutamine,Gln)、短链脂肪酸和生长激素等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加用正常菌群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微生态免疫营养”,也被认为可能对维护肠道微生态、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有益处。
(一)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是人体重要的氨基酸,是肠道的主要供能物质。重症患者机体内谷氨酰胺含量可明显降至正常人的20%~80%,而且持续时间可达20~30d。在孵育培养基中加入Gln可刺激正常人体回肠、结肠腺管细胞增生,输注谷氨酰胺酶而降低血Gln水平,可使实验动物产生腹泻、绒毛萎缩、黏膜溃疡形成,甚至肠坏死。在标准TPN液中增加Gln或口服Gln均能有效地预防肠道黏膜萎缩,增强小肠和结肠细胞的活性。动物和人体研究均表明,Gln是肠广泛切除后必需的营养基质,其可促进残存小肠的代偿性增生。人体肠内给予的Gln中50%被肠黏膜细胞代谢,许多肠源性腹腔感染的实验研究表明,肠内给予Gln可以预防肠道细菌易位,减少肠管通透性,改善生存质量,通过改善葡萄糖、钠等物质的吸收而最大限度地增强肠道功能,这种药理作用对吸收不良、腹泻伴脱水及进行性营养不良的患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应用Gln和生长激素(GH)可以明显提高肠切除后残存肠管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其效应较单独给药更为明显。因此联合应用Gln和GH可以更好地改善肠道的结构和吸收功能。
(二)膳食纤维
饮食中水溶性和非水溶性纤维素对肠道黏膜的生长和细胞增殖均有刺激和促进作用。非水溶性纤维(如纤维素)可增加粪便容积,加速肠道运送;而特异性水溶性纤维(如果胶)则可延缓胃排空,减慢肠道运送时间,因而具有抗腹泻作用,可以减少应用液体配方饮食者排水样便的次数。可发酵的水溶性纤维以及不能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对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治疗颇有益处,特别是对有着完整结肠的患者。这些在上段肠道内不被消化吸收的纤维和糖被厌氧菌分解代谢,产生短链脂肪酸(醋酸盐、丙酸盐、丁酸盐)、氢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水。短链脂肪酸(SCFA)易于被结肠黏膜吸收,并作为能量而利用。据估计,正常结肠吸收的SCFA可提供人体每天所需能量的5%~10%,然而,在严重吸收不良者或摄高纤维饮食者,由此所获得的能量可超过这一数值。临床研究表明,果胶可增加广泛肠切除后粪便的固体性,改善结肠水分吸收,SCFA对结肠黏膜有营养作用。单独应用GH、Gln及改良的含纤维素饮食,对肠道营养的吸收只产生轻微的改变。因此,在肠道康复的临床研究中,目前主要集中在这些物质的联合应用能否促进营养的吸收。
(三)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
动物实验表明,外源性给予GH及其类似物可以产生以下作用。①促进肠广泛切除后残存肠道黏膜的增生,从而影响适应性代偿改变。②增加结肠的容积和生物机械强度,从而增进结肠的贮积功能和蠕动,延长肠道运行时间。③调节肠腔内氨基酸的吸收,促进水、钠转运。④增加黏膜刷状缘功能性载体的数目,从而增加小肠内氨基酸的转运。IGF-1受GH的调节,可增加小肠和大肠的重量和长度,增加氮的吸收,促进广泛肠切除后残存肠管的增生和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