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病理生理
脑是人体最重要器官之一,是高级神经中枢,血液供应非常丰富,占体重2%的脑组织所需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5%以上。脑组织为能维持正常功能,必须从血液供应中摄取其代谢所必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并通过血液运输排出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正常时,脑组织利用了全身总耗氧量的20%以上,葡萄糖的75%左右。但是,脑组织的氧和葡萄糖及糖原贮备很少,脑的血液供应一旦出现阻断,6s内神经元代谢即受影响,10~15s出现意识消失,2min脑电活动停止,5~8min能量代谢和离子平衡紊乱,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损害。
(一)脑血流生理
1.正常脑血流量
正常每分钟约有750mL的血液通过脑,其中约30%由基底动脉流入,其余血流来自颈内动脉。正常成年人平均脑血流量为55mL/(100g·min)。实际上脑血流分布并不均匀,大脑皮质血流量约为白质的5.5倍。并且脑血流量还随活动状况、体位及年龄变化而变化。局部脑血流量、脑代谢率与脑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一般用脑平均耗氧量(CMRO2)表示脑的代谢率,正常人的CMRO2约为3.3mL/(100g·min)。测定脑组织各部分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可了解其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2.影响脑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脑动脉的血流量(CBF)是由脑的有效灌注压和脑血管阻力(R)所决定。脑的有效灌注压为平均动脉压(MBP)与颅内压(ICP)之差。正常情况下,颅内压约等于颈内静脉压即等于零,平均动脉压等于(舒张压+1/3脉压),用以下公式表示:CBF=(MAP-ICP)/R
按照泊肃叶定律有:R=8η·L/πr4。所以:CBF=(MAP-ICP)·πr4/8η·L
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决定脑动脉血流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血管内径(与CBF是正相关关系),其次是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最后是血液黏度。血管内径主要决定于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下血管壁本身的舒张与收缩功能,平均动脉压主要决定于心脏功能和体循环血压,正常情况下,颅内压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血液黏度变化不大。
3.脑血流量的调节
正常情况下,平均动脉压在60~160mmHg范围内波动时,脑血管具有代偿功能,即通过舒张与收缩改变其内径大小,从而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不变,这种作用被称为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当平均动脉压降至60mmHg时,血管舒张已达最大限度,如平均动脉压再继续下降,脑血流量则明显减少,这个血压临界值被称为自动调节的下限;当平均动脉压升至160mmHg时,血管收缩已达最大限度,如平均动脉压再继续升高,脑血流量则明显升高,这个血压临界值被称为自动调节的上限。慢性高血压的患者,由于血管壁硬化,收缩和舒张功能差,自动调节的上下限均高于正常人,能耐受较高血压,而不能耐受较低血压。除此以外,正常脑血液循环还能在血液中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变化时,通过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调节,维持脑血流量的相对稳定,这个作用被称为脑血管运动调节。
(二)脑血流障碍与脑梗死灶的形成
脑是人体内对缺血、缺氧耐受性最差的器官,脑细胞是人体最娇嫩的细胞,无论是发生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都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障碍,导致脑缺血、缺氧。如上所讲,当病变部位的血流完全阻断,6s内神经元代谢即会受到影响,2min脑电活动停止,5min后能量代谢和离子平衡即被破坏,ATP耗尽,膜离子泵功能障碍(K+外流,Na+、Cl-和水大量流至细胞内),持续5~8min,神经元即发生不可逆损害。因此,要对脑组织进行复苏治疗、挽救脑组织的功能,就必须争分夺秒,在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以前恢复脑的血流供应。
(三)缺血性脑损害的发病机制
1.能量代谢障碍
脑组织代谢中所需的能量全部靠脑动脉血液供应的氧和葡萄糖,一旦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受阻,氧和葡萄糖供应中断,细胞内能量不足,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离子泵功能衰竭,K+外流,Na+内流,并带动Cl-和水流至细胞内;加上糖无氧代谢产生的乳酸增多,CO2、H+等代谢产物堆积,造成细胞内酸中毒和高渗透压,这样又促进或加剧Na+、水内流,最终导致细胞性脑水肿。
2.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
谷氨酸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大概存在于30%的中枢突触中,并由突触前膜释放。突触后膜有5种亚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①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②使君子酸(AM-PA)受体。③海藻酸(K)受体。④亲代谢型受体。⑤L-2-氨基-4磷酰丁酸(LAP4)受体。其中NMDA受体功能在于触发长时程突触增强(LTP)效应,与学习、记忆有关。NMDA受体的离子通道开放,使Ca2+、Na+内流;AMPA和K受体开放Na+、K+阳离子通道,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亲代谢型受体兴奋促进质膜内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产生胞内第二信使,即二酰甘油(DAG)和三磷酸肌醇(IP3),对突触后神经元起慢兴奋作用。正常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末梢质膜上存在依赖Na+的高亲和性谷氨酸摄取系统,能在1~2ms内摄取兴奋过程中释放至突触间隙内的谷氨酸。静息状态下突触间隙内的谷氨酸浓度很低,仅有1μmol/L,而神经末梢胞内浓度高达10mmol/L,两者相差1万倍。由脑缺血、缺氧所致的能量代谢障碍,使脑细胞外K+浓度升高,神经元去极化,神经末梢内谷氨酸大量释放,并逆转神经末梢和胶质细胞的高亲和性摄取系统的活动:也将胞质内谷氨酸大量排至细胞外,以致细胞外谷氨酸浓度可高达500μmol/L,持续过度刺激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导致NMDA受体介导的Ca2+通道(ROC)开放,大量Ca2+内流;而AMPA和K受体引起的去极化反应可开放电压依赖性Ca2+通道(VDC),也增加Ca2+内流;亲代谢型受体激活产生的第二信使IP3,使细胞内Ca2+库释放Ca2+。造成细胞内Ca2+超载,引发神经元溃变、坏死等一系列毒性反应。
3.钙超载
正常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差别很大,细胞外为细胞内的1万倍。为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稳定需不断调节跨膜Ca2+浓度。Ca2+进入细胞内主要通过VDC和ROC两种方式,Ca2+排出细胞外主要靠Ca2+泵(Ca2+-Mg2+-ATP酶)和Na+-Ca2+交换。当脑组织缺血、缺氧时,在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下,VDC和ROC开放,大量Ca2+内流,细胞内Ca2+超载,激活了各种降解酶(磷脂酶C和A2、蛋白激酶C、核酸内切酶等),导致神经元的磷质膜、细胞骨架蛋白、核酸等重要结构解体,神经元坏死。
4.磷质膜降解和脂类介质的毒性作用
大量Ca2+内流,导致细胞内Ca2+超载,激活了磷脂酶C和A2,使神经元富含磷脂的各种膜性结构降解,产生大量花生四烯酸(AA)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脑组织缺血、缺氧时,AA经环氧化酶途径生成前列环素减少,而血栓素A2(TXA2)增加;经脂氧化酶途径产生的白三烯(LTs)增加。以上两个途径都产生自由基。TXA2是强血管收缩剂和血小板聚集剂,使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另外,PAF和LTs也可强烈收缩脑血管,刺激脑血管释放TXA2,加重和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损伤内皮细胞,使膜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开放,加重了血管原性脑水肿。
5.自由基与再灌注损伤
脑组织缺血、缺氧后,可通过线粒体呼吸链损伤途径、AA代谢途径和白细胞途径产生自由基。脑血流再灌注后氧供充分也可大量生成自由基,引起瀑布式的自由基连锁反应。自由基主要破坏脂质膜结构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多个不饱和双键,使这些物质发生过氧化反应,导致脂质膜的结构破坏,其通透性增加,各种细胞器解体,加重了细胞毒性脑水肿;自由基还破坏血管内皮细胞膜,从而也加重血管原性脑水肿。
6.缺血性脑水肿
脑组织缺血后发生脑水肿,既有血管原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也有间质水肿。一般来讲,在梗死后数分钟至4h,发生的早期脑水肿是细胞毒性水肿,随着病灶区脑组织进一步受损,血-脑屏障进一步被破坏,出现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和血管源性脑水肿,压迫周围小血管,使微循环血流受阻,血液淤积,微血栓形成,脑血流量更加减少,加重脑缺血、缺氧;再灌注后缺血灶相对于周围脑组织处于高渗透压、高离子状态,促使大量水分进入缺血灶,加重该区域脑水肿。如脑水肿区域面积大,甚至由局部脑水肿发展为全脑水肿,将导致颅内压升高,又使脑静脉血回流受阻以及脑动脉灌注阻力增大,这样就形成了脑缺血、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的恶性循环,严重者导致脑疝形成,危及患者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