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间室综合征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根据腹IAP增高的原因和方式又可将ACS分为原发性ACS和继发性ACS。前者由腹膜炎、肠梗阻、腹部和盆腔外伤所致,其中以腹腔内出血最为常见;后者是腹部手术后在腹壁张力很明显的情况下强行关腹所引起。也有学者将原发性AGS定义为由腹部创伤或病变引起;而继发性则为通常为非腹部因素引起,如继发于休克、颅脑创伤等。根据原因的不同,IAH/ACS可分为胃肠型(Ⅰ型)和腹膜后型(Ⅱ型)。
Ⅰ型IAH/ACS是由胃肠道功能障碍引起,可由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腹腔内感染炎症等原因所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胃肠高度胀气、肠壁水肿及麻痹性肠梗阻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增高。临床表现为高度腹胀,叩诊呈鼓音,肠鸣音消失。Ⅰ型IAH/ACS对邻近脏器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呼吸影响较大,患者因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而出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血氧饱和度显著下降,继发心率增加,但血压变化不明显,尤其是肾功能影响较Ⅱ型小,可不出现无尿或明显少尿。CT检查表现为腹腔膨隆、腹腔纵径/横径≥0.8外,还表现为胃肠道大量积气积液,后腹膜渗出、积液较少,腹膜后前后径/腹腔前后径比值较小,肾静脉、下腔静脉受压不明显等。Ⅰ型IAH/ACS对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胃肠减压、导泻等治疗措施较敏感,通过以上手段的综合处理往往可在短期内使病情明显改善。
Ⅱ型IAH/ACS主要由腹腔后大量组织坏死、渗出出血等因素引起,临床以腰肋部大量水肿、皮下出血、少尿、无尿,以及循环变化为特征,而对胃肠道和呼吸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腹部叩诊往往呈实音,胃肠蠕动可以存在,血氧饱和度下降不明显。相比Ⅰ型ACS,CT检查发现腹膜后有大量坏死组织或液体积聚,游离腹腔变小,腹膜后前后径/腹腔前后径比值较大,下腔静脉、肾静脉受压明显。对于Ⅱ型IAH/ACS,早期可采取抗炎、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和穿刺引流等措施;当IAH发展至ACS时,则需要积极的手术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