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菌的来源
血行感染常是局部感染未能及时控制,以致感染扩散和细菌侵入血流所致。有明显原发感染灶的血行感染称继发性血行感染,其病原菌种类与原发病灶有直接关系,可根据原发感染灶的部位或其他特点推定血行感染的病原菌,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感染灶引流方案或进行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临床上有很多血行感染患者找不到原发感染病灶。对于这类患者,仍然应该进一步查找感染灶的存在,以免遗漏。如果确定没有体内的感染灶或体外直接输入病原菌的存在,大部分患者的致病菌多来自以肠道为代表的黏膜腔。完好的黏膜是防止细菌入侵体内的天然屏障,不仅对寄生的常驻菌群是如此,即使有外来的“过路菌”(有可能是致病菌)进入黏膜腔,亦只能定植于腔道而不能侵入组织和人体。在某些条件下,如创伤、烧伤、放射线照射、失血性休克、代谢紊乱、门脉高压、黏膜溃疡等,黏膜屏障受到破坏,黏膜腔内细菌可侵入血流而发生血行感染。病原菌虽来自患者肠道、生殖道或呼吸道黏膜,而这些部位可没有明显的感染病灶。这种情况下的病原菌常是寄生在黏膜或腔道内的常驻菌群,但也可以是已定植于这些部位的来自外界环境的细菌。为与前者区别,有学者把这类无原发感染病灶,病原菌来自体内腔道的血行感染称之为原发性血行感染。血行感染病原菌来自患者体内黏膜腔,从感染途径上称为内源性感染。
血行感染可源自社区获得性感染,但近20年来医院获得性感染有增多趋势。特别是在ICU病区,据统计SIRS和血行感染患者死亡率高达40%~60%,尽管应用高效抗生素进行治疗,感染至今仍是ICU病区的主要死因。血行感染患者的预后主要决定于机体的反应性。从临床实际出发,医院获得性血行感染的发生和预后的危险因素有:住院时间较长;住院病区性质,如ICU就特别危险;手术操作,尤其是污染手术;留置导尿管;血管内留置导管;合并有慢性内科基础疾病或外科手术后复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