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治疗

(六)治疗

ACST是急性胆道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病理基础是胆道梗阻、胆道高压合并细菌感染,其中绝大部分是由结石引起的梗阻,尚有小部分为寄生虫所致,胆道内压力不断升高,胆汁中大量的细菌和毒素通过肝胆管的肝细胞屏障直接进入肝血流中,产生全身性炎症反应和中毒症状,所以肝细胞的胆血屏障破坏是ACST的主要原因,任何平面的胆管梗阻,当影响大片的肝实质时均可引起ACST类似的表现。尽早胆道减压引流或在未发生严重的肝脏及多器官损害之前,不失时机地施行手术引流。方式要求简单、快捷、准确、安全、有效,所以对部分病例不能一次性的彻底手术。患者入院后做常规快速的检查,力争在短时间内明确诊断,对生命体征平稳的病例,选择CT扫描能更明确梗阻部位和性质,对于休克表现的病例应积极抗休克治疗,过多费时的检查和指望抗休克治疗来控制病程的进展将会延误病情,加剧MODS的发生,导致不可逆的器官损害,解除梗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临床治疗首先要积极抗休克治疗,包括开放静脉、输液输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保持内环境的稳定,保护脏器功能。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否对细胞和器官起到保护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其次,合理选用抗生素,要考虑到细菌感染的类型,抗生素在胆汁中的浓度以及细菌的耐药性等问题。胆道中的细菌感染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因此,临床上,选用主要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加用甲硝唑可作为治疗胆道感染的首选方案。若为肠球菌感染也可选用氨苄西林。但目前胆道感染菌群在变迁,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在不断改变。最好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结果,结合药物在胆汁中排泄浓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第三,全身支持治疗如止痛、解痉、纠正脱水、静脉给予维生素K、维生素C等。

急性重症胆管炎以胆道梗阻和感染为主要特征,患者多伴有休克及精神症状,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传统外科治疗主要以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胆囊造瘘术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drainage,PTCD),此类手术患者创伤应激大,手术风险高,病死率高达15%~40%;老年、严重伴发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急诊手术抢救病死率31.5%~56%,并发症为61.7%。急诊内镜胆道引流成功率为95%~97.3%,并发症为13.9%,病死率为4.7%~7.6%,具有方便、快速、有效、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明显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优势,成为ACST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胆道减压引流的有鼻胆管外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和胆肠内支撑管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ENBD通过鼻腔将胆汁引流体外,可方便观察胆汁性状、总量,取胆汁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寻找脱落细胞协助病因诊断,方便以后胆道造影;同时在术中作为寻找胆总管的标志,并可代替T管。但是ENBD长期引流会造成胆汁大量丢失,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消化吸收不良等不良反应,故不宜长期引流。ERBD内引流,避免胆汁流失,不同于ENBD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符合生理要求,多数可在基础麻醉下操作,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Shama BC等认为ENBD和ERBD同样有效和安全,目前急诊内镜胆道引流ENBD较为常用。近来B超引导下急诊内镜治疗成功在国内已多有报道,此法适应急诊方便、及时、耗时少及无相关设备的抢救处理。如今急诊内镜治疗ACST总的并发症6.3%~11.0%,死亡率0.1%~0.4%。随着腹腔镜技术在胆道外科的日益成熟,急诊内镜和腹腔镜的联合应用使外科很多高风险的开腹胆道手术可通过腹腔镜手术得以解决,使整个疾病治疗过程微创化,降低了患者病死率。传统的在放射线下经皮经肝内胆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drainage,PTCD)已逐步被超声引导取代,穿刺成功率达82.55%~96.7%,同时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是国际上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成熟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自1991年实行首例经胆囊管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国内外已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使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技术,取得了极好疗效。但其需要放置T形管引流,不能直接缝合胆总管,这样便失去了腹腔镜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ACST病情危重,手术应力求简单、有效;对造影后显示肝胆管狭窄位置较高、左右肝管均有结石、单侧肝管结石充满型、胆总管高度扩张以及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患者,应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手术尽可能简洁,以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为唯一目的。不建议急诊行肝部分切除和胆肠吻合术。待术后恢复平稳,再行胆道造影,根据发现做进一步处理。在肝内型ACST有时必须行肝叶切除方能解除肝内梗阻,去除病灶,达到解除狭窄、通畅引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