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ALF)定义
ALF一般是指原来肝病者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1946年Lucke和Mallory首次将重型肝炎列入急性肝炎的2类,将其分为暴发型和亚急性型。早在1970年,Trey等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这一名称,是指严重肝损害后发生一种有潜在可逆性的综合征。患者在首发症状8周内发生肝性脑病,既往无肝脏病史。其后有人提出迟发性或亚暴发性肝衰竭的概念,是指症状开始后8~12周内发生肝性脑病。1986年英国Gimson等提出,以急性肝衰竭取代FHF命名,并填补了起病8~24周内发生肝性脑病者,称之为迟发性肝衰竭(LO-HF)。同年法国学者Bernuau和Benhamou建议把黄疸出现后2周发生肝性脑病的急性肝衰竭称为暴发性肝衰竭,而把黄疸出现后2~12周内出现肝性脑病者称为亚暴发性肝衰竭。1993年,O’Grady等主张ALF分为3个亚型。①超急性肝衰竭型:是指出现黄疸7d内发生急性肝衰竭。尽管脑水肿发生率高(69%),但存活率高(36%),多数(78.3%)是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所致。②急性肝衰竭型:是指出现黄疸8~28d内发生肝性脑病,脑水肿发生率也高(56%),但存活率低(7%),病因不尽相同,但以病毒感染为主。③亚急性肝衰竭型:是指出现黄疸29~72d内发生肝性脑病。尽管脑水肿发生率低(14%),但存活率低(14%),83%由非A非B型肝炎所致。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发布的急性肝衰竭处理建议中采用了被最大范围所采纳的AHF定义:指原来没有肝硬化的患者,在发病26周内出现凝血障碍(INR≥1.5)和不同程度神志障碍(肝性脑病)。肝豆状核变性、垂直获得性HBV或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能已存在肝硬化,如发病<26周,仍可纳入ALF的范畴。2006年9月《肝衰竭诊疗指南》正式采纳了分类二,即将肝衰竭分为4类:急性、亚急性、慢加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其中将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归为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LF)。因此,急性肝衰竭的定义和分类尚在不断完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