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

早期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和原发病的控制是血行感染治疗的基础。

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和方法:要进行及时的抗菌治疗,通常抗菌治疗的方案是尽早静脉应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使用策略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抗生素的有效性;进行患者病情的分级;限制抗生素使用的级别;定期更换抗生素;联合抗生素治疗;轮换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的实践。为了能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要努力争取分离培养到病原菌;不能怀有使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就定能控制感染的盲目心态。一旦明确了病原菌和药敏结果,就应相应地调整抗生素,这有助于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1.强调抗生素应用的时间性

血行感染通常来势凶猛,在最短的时间内经静脉使有效抗生素可以明确改善预后。

2.应用敏感杀菌型抗生素

抗生素的抗菌谱和杀菌活力要以病原菌种类和耐药谱作为依据。应能尽快彻底杀灭体液和感染病灶病原菌,而不是暂时被抑制。

3.有效的抗生素浓度

必须让病原菌接触到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敏感抗生素,力求感染部位抗生素浓度数倍于MIC值。所有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一个足量、足疗程的抗菌治疗。然而,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通常都伴有肾功能或肝功能的异常,和由当初积极液体复苏所致的不正常的分布容积。那ICU的药剂师就要做到使血药浓度达到最大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毒性。首先,必须选择能较多地进入感染组织的药物。其次,要通过提高血浓度来提高组织内浓度。当发现重度血行感染时,在留取适当的培养标本后,静脉滴注抗菌疗法应该在4h内开始。

4.抗菌药物经验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失败要冷静全面考虑以下几种可能,切忌不加考虑而盲目更换所谓“高档”抗菌药物。

(1)临床诊断。细菌性感染的诊断能否成立?感染部位在何处?所选抗菌药物与它相适应吗?

(2)病原诊断。是何种病原菌,培养到的细菌的病原意义?其耐药谱?是否是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3)抗菌药物应用。选用的抗菌药物是否恰当?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是否合适,感染部位药物浓度?

(4)是否存在影响抗菌药物疗效的局部因素。感染部位有无异物、梗阻、脓肿?有无留置导管等医源性因素?有无影响抗菌药物疗效的全身因素:基础疾病、免疫抑制剂使抗感染能力降低?还是并发药物热或药物性变态反应。

5.何时停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治疗计划应该在每48~72h根据微生物学和临床资料评估1次,尽量达到使用窄谱抗生素的目标。一旦致病原体确认,没有证据证明联合抗生素疗法优于单一使用者。常根据炎症消退情况,如发热和感染脏器所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末梢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检测来决定。如治疗顺利,无迁徙性病灶,则可在退热后4~5d考虑停药。但在免疫功能低下宿主,在容易复发的一些感染以及存在病原菌难以清除的病灶(心瓣膜、骨关节)等情况下,抗生素使用期必须适当延长,至少3周以上;或在体温下降正常,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继续用药7~10d,如有迁徙性病灶或脓肿,则可穿刺或切开引流,疗程需要再延长。如果目前的临床症状不是由于感染引起的,抗菌治疗就应该迅速停止,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其病原体引起的二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