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复苏及脏器功能支持
(1)严重感染常有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渗漏,因而血容量下降,必须随时给予纠正。恢复和维持适当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非常重要。快速、大量的静脉内液体输注对于感染性休克是最初常用的治疗。除非有临床或影像学证据提示该患者同时合并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晶体液与胶体液被证明是有相同效果的。
(2)如果足量的液体复苏不能恢复有效的血流动力学功能,就有必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加压药物或影响心肌收缩力的药物。由于对心脏和外周血管的作用不同,多种血管收缩药物可供选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等。对于不同的血管收缩药物,大量的临床对比试验还没有进行,因此没有证据显示某种血管收缩药物有明显优势。专家建议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作为治疗的一线药物。最近的研究结果倾向于在选择最初的血管加压药物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而不是过去常用的多巴胺。在多个研究中观察到,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较之使用大剂量的多巴胺可以提高存活率(无论使用了肾上腺素与否)。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时把AVP作为一种辅助用药正在引起人们的兴趣。AVP(被储藏在脑垂体)在休克发生后迅速耗尽并一直处于缺乏的状态。最新的证据显示,治疗难治性休克时可考虑使用AVP,但不能作为一线药物或全替代治疗,其使用剂量应限制在0.01~0.04U/min。
(3)酌情给予输血浆、白蛋白等支持疗法纠正低蛋白血症:现不主张给右旋糖酐,因可能伤及肾脏和引发出血。在ICU中,患有严重贫血的血行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数量正在增多。贫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有红细胞释放的减少、铁和营养的缺乏、红细胞存活率的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合成减少,以及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反应低下等。贫血常通过输入红细胞悬液进行治疗,当血红蛋白<7.0g/dl(<70g/L)时,考虑输注红细胞,以维持血红蛋白在7.0~9.0g/dl,但这种方法可能伴随有某些并发症,如输血可能带来的病毒和细菌感染、免疫功能失常、移植物抗宿主病、容量超负荷以及输血性的急性肺损伤。输血治疗可能会诱发炎症反应对机体造成二次打击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4)给予适量营养及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患者常处于负氮平衡,加以进食受限制,以致营养不良影响预后。当前特别强调病程早期要尽可能经口进食,这将有助于保护胃黏膜,减轻缺血性病变和肠道菌移位,从而延缓甚至可避免严重感染的发生。静脉插管高能营养疗法,由于经常诱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目前多用于经口进食有禁忌而高度营养不良的患者。
(5)加强护理,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真菌性口腔炎、继发性肺炎、压疮等。
(6)密切监测血压、尿量、心肺等脏器功能:所有血行感染患者都应予以吸氧并进行持续的血氧饱和度监测。由于脑病和意识的降低可能使血行感染复杂化,必须保护气道行气管插管精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很重要,可利用各种技术来评估动脉,心脏功能、心室负荷和终末器官的灌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