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地理因素是国家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要素。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手段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尽管地理要素在国家力量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如一两百年前,但它仍然是国家力量构成的一个不可改变的最基本的因素。

国家的地理位置和领土面积是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产生影响的两个重要方面。地理位置赋予一国在地缘政治中先天的优势或劣势。比如与英国相比,法国在地缘政治上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英国是一个处于海岛的商业大国,英吉利海峡这一地理屏障使英国自诺曼入侵后就没有遇到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危险,所以能够将所有资源集中于海军,海军又被用于保护和扩张殖民贸易,并由此而获得军事冒险所需要的税收收入。由于国内无须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英国得以把有限的财政补助用来资助或煽动大陆上的反法同盟。然而,法国却深受其“水陆两栖的地理位置”之苦。法国想成为“最大的陆上强国和最大的海上强国之一……部分陆地部分海洋的战略,决定了法国不能像英国(或普鲁士和奥地利)那样,将所有的能量投入一个或另一个方向;不管其是否愿意,她不得不同时做两手准备”。[2]

无论是传统战争还是核战争时代,领土面积都赋予一国权力极大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广袤的国土被视为国家力量的永久源泉,是挫败日本军事征服的一个重要砝码。辽阔的地域使日本侵占的领土与其未侵占的领土比起来微不足道,中国仍可在未被侵占的广大后方积聚力量,与敌再战。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就是日本能占领中国一万万至二万万人口的区域,我们离战败还很远呢。我们仍然有很大的力量同日本作战,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3]与此同时,庞大的国土造成广阔的战场,也为中国军队采取运动战的战略方针,迅速前进和迅速后退,以及迅速集中和迅速分散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尽管中日两国地理接近,加剧了中国抗战的困难,但中苏的地理接近,却成为中国争取苏联支援进行抗战的有利条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