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白手起家创建两家全球500强企业,27岁创办京瓷,52岁创办KDDI,仅用一年时间就创造了日航扭亏为盈的神话,这是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一生的传奇经历。在创造“经济奇迹”时代的日本,创造如此辉煌成就的日本企业家不只他一个,有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日本本田汽车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以及将品牌推向全球的索尼集团创始人盛田昭夫,他们与稻盛和夫一起被统称为日本的“经营四圣”。作为日本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缔造者与见证者,他们的一生,真实地反映了日本战后经济腾飞的过程。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战后初期日本的经济形势。日本策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让自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日本经济安定本部1949年报告统计,日本物质财富损失总额达1057亿日元,损失率达36%。[22]除京都、奈良等文化古城外,包括广岛、长崎在内的全国100多个城市均遭受美军飞机的轰炸,约20%的房屋被毁,266.2万户居民受灾,900多万人流离失所。[23]大量日本工厂、企业在炮火中被摧毁,到二战结束时,日本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失业者大量增加,物资极度匮乏,粮食极为短缺,日本民众的生活陷入了极为困难的境地。总之,战后日本政府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战败的日本可谓满目疮痍,然而仅仅过去了23年,日本经济就从战败时一副破败的局面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45年,日本GNP只有10亿美元,仅占世界的0.3%而已,[24]然而到了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了惊人的1419亿美元,[25]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尤其是1955—1973年间,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8%,增长了4.2倍,1966—1970年这5年的平均增长率更是高达11.6%,这一速度相当于当时美国的2.7倍,英国的4倍,西德的2.3倍,法国的1.9倍。[26]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战后的日本带来的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首先,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战后初期,日本工业结构占比较大的为农、林、牧、副、渔业,少数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和大量分散的落后中小企业构成了日本独有的“双重经济结构”。到了1970年代初期,战后初期落后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工业中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达到68.9%(1970年),这一惊人比例超过了当时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首位。[27]1970年代初期,日本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
其次,技术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战后日本引进了大量的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这为本国独立研发工业技术创造了条件。除了引进先进技术外,日本政府还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培养高科技人才。到了1970年代初期,日本的科研力量迅速增强,日本独创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日益增多,特别在民用消费品领域、电子产品领域尤为明显,取得了技术上公认的领先地位。
再次,日本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金融地位显著提升。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日本在国际贸易中出口能力不断增强。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的日本还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山寨大国,产品遭到一些欧美国家的抵制,然而凭借技术创新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一大批相当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到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日本制造已经席卷全球。丰田、本田、尼桑等汽车产品将美国汽车企业打得节节败退,索尼、松下等电子产品风靡欧美,几乎找不到对手,就连美国引以为傲的半导体产业也被日本后来居上,日本商品不再是“山寨”的代名词。外贸顺差的结果不但使日本有可能扩大技术装备、原料和燃料的进口,也使日本的黄金外汇储备逐年增加,日元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资本输出开始迅猛增长,不仅加大了对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还对美国、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
最后,日本国民收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国民收入大幅度提高。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即“国民生产总值从1960年的13兆日元增加到1970年的26兆日元;人均国民收入将达208601日元(合579美元)”。[28]这一目标日本政府仅用了7年时间,就顺利完成。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的直接结果就是日本国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出现了所谓“消费革命”的新高潮。生活条件的改善还表现在文化条件的改善上。日本的国民教育得到普及和提高,仅以1956—1975年间为例,进入高中的升学率由51.3%上升到91.9%,升入大学和短期大学的升学率由9.8%上升到37.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