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过去我们在谈及世界近现代史的时候,总避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美苏冷战”。这里所谓的“冷战”,实际上是指从1947年到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三维博弈,即政治、经济和军事博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肯定会有碰撞,更何况美国基于独霸世界的野心,必然会竭力制衡对方,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次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上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在经济方面,美国先是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又通过“马歇尔计划”,稳定了西欧的经济和政治,同时让西欧在经济上依赖美国,自此西欧也成为了美国用来对抗苏联的工具。在政治军事方面,美国尽可能地扩张自己的势力,同时打压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还拉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以此遏制苏联。
冷战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因为双方的矛盾是不可调节的,不管是利益上,还是意识形态上。首先,国家之间关系的好坏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二战期间,美苏也曾携手共战,那就是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利益。二战后,利益不一致,自然要分庭抗礼。
从国家利益来看,有专家指出,苏联在战后的国家利益是维护苏联领土、经济以及军事的安全。苏联的维护国家利益之道是吞噬邻国以扩张领土,也就是侵略扩张政策。美国在战后所追求的利益是成为世界的领导者,让美国影响辐射到世界各个角落。美国的国家利益非常有侵略性,而苏联维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也极具侵略性。霸权主义与侵略扩张政策势必会触及对方的利益,利益相悖,不争不行。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目标与阶级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在苏维埃存在的时期,社会主义制度是有空前号召力的。奴隶制度也好,封建制度也好,资本主义制度也好,都是一小部分人剥削压迫另一大部分人,而社会主义讲究的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纵观苏联的历届高官,斯大林、莫洛托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大部分都是工人、农民等劳动人民的孩子。劳动人民才是世界的绝大多数,可想而知当时的苏联有多吸引人。苏联的情报系统举世闻名,被英国情报机关称为“世界上空前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情报网如此之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全世界有许许多多支持共产主义的人自愿投身于此,肝脑涂地,不求回报。这是信仰的力量,这股力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让苏联欣喜,令美国心惊。美国怎么会容忍他国的社会制度比本国的更优越、更有号召力,美苏冷战不光是利益之争,也是社会制度之争、信仰之争,他们博弈的是“谁才是世界的主宰者”。小国忙着丰衣足食,超级大国角逐人类荣光之位。
总之,美国想要重新设计世界,而这无疑就得尽可能地争取其他大国的支持。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之一,必然少不了它,但在美国看来,苏联就是一个异类的存在,想要将它圈进来,实在是太困难了。久而久之,美国也不愿意拉拢它。比如杜鲁门就曾说过:“我已经厌倦了拉拢苏联人。”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苏联根本不可能完全加入到美国设计的国际体系中去。既然这样,美国就必须要做出选择,即:要么继续保持两国关系,但自己的霸权地位就会受到影响,建立的体系也要大打折扣;要么干脆和苏联决裂,以保证自己的地位和体系的完整性。而就在美国人为不知道选择哪一个而头大的时候,一个决定性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被称为“冷战之父”的乔治·凯南。
1946年2月,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的外交官乔治·凯南给国内发了一封长达8000余字的电报,他在电报中说: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完全不一样,它是要不断扩张的。美国不能和苏联打仗,而是要实行一种遏制战略,从而将苏联的影响限制在它自己的势力范围里面,同时将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建立得非常稳固、强大。如此一来的话,苏联迟早就会垮掉。原本美国政府还在思考应该怎样选择对苏关系的时候,这封电报的来临,彻底从上到下统一了思想——与苏联决裂。次年,美苏冷战正式开始。一定意义上,美苏冷战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双方都有打冷战的需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