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古往今来,王室成员的婚姻从来是与国家命运捆绑在一起的,都铎王朝的君主们也不例外。都铎王朝著名的君主亨利八世一生中共缔结了六次婚姻。他的第一位妻子是自己的寡嫂——阿拉贡的公主凯瑟琳。亨利八世的父亲亨利七世为了与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西班牙结盟,安排自己15岁的儿子亚瑟与西班牙阿拉贡的公主凯瑟琳结婚。不料亚瑟在婚后四个月撒手人寰。亨利七世无意归还凯瑟琳的嫁妆,又想继续保持与西班牙的同盟关系,于是让亚瑟的弟弟亨利娶了自己年轻的寡嫂为妻。

亨利八世18岁继承英国王位。在他与凯瑟琳共同生活的二十五年岁月中,凯瑟琳先后诞下五个孩子,但除了女儿玛丽(日后的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其他孩子都夭折了。眼看王位缺少继承人,亨利八世迫切地想要一个男嗣,但王后年岁已大,国王并不认为她还能生出儿子。很快,国王迷恋上了王后的侍女安妮·博林,并决定休妻再娶。

今天的读者很难想象当时亨利八世为结束第一段婚姻是多么不易。按照教会规定,解除婚姻关系必须获得罗马教皇的批准。教皇不想得罪西班牙,故而不敢贸然同意亨利离婚。双方较劲几年之后,忍无可忍的亨利索性宣布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国王是英格兰教会的最高权威,国王的婚姻不受教皇干涉。由此,策略上的考虑使亨利从婚姻领域涉入教权与世俗王权关系的政治敏感问题,英格兰比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早一百年步入民族国家的行列。

如果说亨利八世的离婚案为英格兰脱离罗马教廷掌控,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他和发妻凯瑟琳的女儿玛丽一世的婚姻却将这个国家的利益抛诸脑后。玛丽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在1553年继承王位后,宣布英格兰教会回归罗马教廷。

初登王位的玛丽在欢欣鼓舞中不无阴影:岁月不饶人。她已经38岁,按照16世纪的标准,这个年纪已经过了生育年龄。然而,作为女王,她却有职责生下王位继承人,确保英格兰忠于罗马。她一直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视为自己的保护人,因此意图让查理五世的儿子腓力做自己的丈夫。这个决定让朝野上下震惊不已,甚至一度引发肯特郡新教徒怀亚特的叛乱。一意孤行的玛丽不顾枢密院和议会的劝谏,最终仍然缔结了与腓力二世的婚姻。她深信:保护英格兰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和腓力结婚。1554年举行婚礼后,两人共同为君统治英格兰。这桩婚姻使英格兰在欧洲国际关系中成为西班牙的走卒。1556年腓力成为西班牙君主后,轻率发动对法国的战争。作为盟友的英格兰也被迫绑在了西班牙的战车上,加入了与法国的战争。战败的英格兰丧失了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块领地——加来。

1558年,玛丽一世离世,整个伦敦响起了欢庆的钟声。作为没有子女的玛丽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继位,是为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继位时年仅25岁,青春美貌,是欧洲王公贵族理想的联姻新娘,因为“征服”伊丽莎白就能征服英国。西班牙、瑞典、神圣罗马帝国、法国的王公贵胄们先后参与了这场求婚角逐。“仅1559年10月,大约有10或12个大使争取她的好感。”[1]面对众多追求者,伊丽莎白清醒地认识到,婚姻不仅是个人私事,更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

伊丽莎白执政初期,西班牙和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他们都对英格兰虎视眈眈。如何处理好与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关乎英格兰的未来。伊丽莎白巧妙地利用自己童贞女王的身份,以婚姻谈判为诱饵,周旋在西班牙和法国之间,使英格兰得以在夹缝中求生存。

伊丽莎白统治的前十年,法国的威胁最大,联西抑法是其欧洲政策的中心。她利用双方都想与自己联姻的想法,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利益。1559年,当第一个追求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向她求婚时,她起初并没有拒绝,而是通过拖延婚姻谈判争取西班牙对英国的支持,并收回了加来。最终,伊丽莎白由于担心联姻会使英格兰成为西班牙的属国,借口自己是异教徒,拒绝了西班牙的联姻要求。

1567年尼德兰革命爆发后,英格兰担心强大的西班牙军队入主北欧将对英国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故而帮助尼德兰反对西班牙,西班牙也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反对英格兰的统治,双方之间在对外扩张和海外贸易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剧,英西从盟友变成敌人,而法国则由敌人变成盟友。英格兰转而施行联法制西的外交方针。伊丽莎白以个人婚姻作为联合法国的筹码。她先后与法国的安茹公爵和阿朗松公爵展开了历时十多年的婚姻谈判,利用对方在法国的势力和影响,达成有利于英国的协议,但最终仍然没有答应婚事。

终其一生,“伊丽莎白的婚姻和王位继承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但看来是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嫁给一位英国贵族将培植起过于强大的势力从而使女王陷于派系斗争的旋涡;嫁给欧洲大陆的王侯公子将重蹈玛丽一世女王的覆辙,使英国成为其他强国的附庸。因而,伊丽莎白政治家的才能,可能这也是她自己的愿望,甚至她的体格都要求她保持成为一位‘童贞女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