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威廉·冯·洪堡主持的普鲁士教育改革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
废除等级学校,加强普通教育。洪堡竭力反对等级学校,主张废除一切只有封建贵族子弟才能入学的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他希望人人都能够接受教育,人人都受同样的普通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试图建立一种由初等教育经中等教育直至大学教育的统一学校制度。在改革过程中,洪堡认识到,职业教育在社会上发展空间巨大,于是,洪堡最终确立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系。他主张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开来,并将改革的重心放在普通教育上。
对初等和中等学校的结构体制进行改革。初等教育方面,自1797年起,普鲁士就规定了普遍的义务教育,其中城市的小学比较正规,学制四年,教师由受过正规教育者担任,农村的小学一般只有1—2年级。初等教育的经费由城市或乡镇的全体居民承担。中等教育包括实科中学(含职业学校)和高级文科中学两种。前者是儿童在读完四年制小学后进入的一种五年职业性学校,课程中不设希腊语教学,但强化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其他外国语的训练。后者又可称为“完全中学”,是儿童在读完小学后进入的一种九年制学校,毕业后可直接升入大学。这种学校受到洪堡极大的关注,他要求废除陈旧的、缺乏生气的、着重模仿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际效果看,这种学校对德意志的发展意义重大,在19世纪甚至20世纪,大部分议员、官吏和学者都出自此类学校。
创建柏林大学,改革高等教育。柏林大学的创立是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最显著的成果。1809年5月,洪堡上书普鲁士国王,要求创办柏林大学,很快获得批准。在普鲁士濒临崩溃之际,仍然拨出每年15万塔勒的经费用于兴办柏林大学,并将海因里希王子宫殿作为其办学地址,表现出相当的远见卓识。洪堡为柏林大学网罗了许多人才,如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史学家尼布尔、医学家赖尔、农学家塔尔等都在柏林大学担任教职。在办学原则中,洪堡确立了“教学与研究的统一”“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等原则,不仅推动了柏林大学的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竞相模仿的榜样,而且对德国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振兴,国家进步与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高各类学校中的师资水平,采用新教学法。政府规定,只有接受过培训并且合格的教师才能在学校任教。为解决师资短缺问题,政府还特别设置了教师研究会,作为负责培训新教师的机构。洪堡在教育改革中积极推广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能力培养与道德陶冶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积极主张废除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总之,洪堡领导的教育改革为德国现代大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德国高等教育的崛起与勃兴。[5]
不过虽然洪堡在普鲁士的教育改革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累了相当多的值得我们后人借鉴的成功经验,但是,洪堡的教育改革中存在的军国主义色彩值得我们深思,走向大国道路的德国在20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本国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而当我们回顾近代德意志这场影响深远的洪堡教育改革时,应当用更加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