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16世纪90年代,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了一部历史剧《约翰王》。《约翰王》的主人公是安茹王朝第三任国王约翰(John I,1166—1216)。约翰是英国历史上一位臭名昭著的国王,这不仅由于他在对外战争中屡战屡败,失地赔款,而且因为他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官总是过度收费。不过,谁能知道,约翰作为王子和国王的一生,又有多么不易?

约翰是安茹王朝首任国王亨利二世的幼子。亨利二世有四个儿子:亨利、理查、杰弗里和约翰。长子小亨利去世后,次子理查成为实际上的长子。亨利二世去世前,计划把王位传给小儿子约翰。理查盛怒之下与法王菲利普二世结盟,允诺把安茹王朝在法兰西的全部土地交给法王,并向法王行了效忠礼,一时战火四起。1189年,亨利二世去世后,理查获得安茹王朝的全部领土,是为狮心王理查。1199年理查去世时,没有留下合法的子女,按照诺曼底的长子继承制,全部领土应归其大弟弟杰弗里的儿子——12岁的布列塔尼公爵亚瑟。然而,英格兰和诺曼底的贵族,以及亨利二世的遗孀爱琳娜公爵,都更倾向于理查的幼弟约翰公爵,法兰西国王菲利普和卢瓦尔的男爵则支持亚瑟——因为年幼的亚瑟倘若获得王位,则更容易被操纵摆布,从而有利于法王控制甚至吞并英国。亚瑟率安茹帝国在西欧大陆的全部领土向法王行臣服礼,叔叔约翰也迅速行动,在诺曼底首都鲁昂自封为诺曼底公爵,并在伦敦加冕为英格兰国王。此后,双方都以战争相威胁。法王只好交给约翰两万银马克的赎金,抵偿了理查在法兰西的遗产。

32岁初登王位的约翰,作为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和安茹伯爵,在法理上是法国国王菲利普二世的陪臣。即位之初,他被菲利普二世指派去调停吕西尼昂(Lusignan)和昂古莱姆(Angoulame)两大家族的矛盾,结果他非但没有促成两家本来已经订婚的子女之间的婚事,反而娶了其中的昂古莱姆家的女儿伊莎贝尔,引得双方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菲利普二世命令约翰到庭前陈述,约翰非但拒不从命,而且以伊莎贝尔的名义要求获得在大陆的新领土。于是两个法国家族之间的纷争成了法国和英国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1204年,法王菲利普占领诺曼底、安茹、曼恩、都兰和普瓦图,约翰慌忙逃往英格兰,他在欧洲大陆的领地就只剩下阿奎丹,是以被称为“失地王”。大陆的损失使约翰在英国威信大降,许多男爵因为他在大陆的“失职”而失去了在法国的大片地产。约翰决心要收复失地。

13世纪欧洲的战争由两种不同的军队来打——要么是贵族骑士按照封建义务为领主服军役,这种军役一年不得超过40天;要么是使用雇佣兵。后者耗资巨大,但作战也更为有效。贵族如不亲自随国王出征就要按照合同出钱由国王自己组织军队,但这次贵族们已经对旷日持久的战争和接二连三的失败忍无可忍,再加上他们都认为是约翰谋杀了被他俘虏的亲侄子亚瑟,于是群起反叛。他们轻而易举就把约翰赶出了伦敦。但他们也不想除掉他,因为国王毕竟是国王。

1215年6月15日,约翰在坎特伯雷大主教史蒂芬·兰顿陪同下来到伦敦附近泰晤士河边一处叫作兰尼米德(Runnymede)的草地上,一群贵族早已在那里等待,他们递给约翰一卷羊皮纸,上面列了63条规则要求约翰遵守,这就是以后闻名于世的《大宪章》,它被誉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王权的文件,也是英国有限君主制的开端。

《大宪章》是国王不得已签订的城下之盟。被迫签订《大宪章》的约翰哪里肯轻易听凭贵族摆布?由于约翰拒绝遵守《大宪章》,第一次诸侯战争(1215—1217)很快到来。尽管约翰连战连捷,但他于1216年病逝,无缘看到战事在他儿子亨利三世手上结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