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在西欧历史进程中,绝对君主制是上承封建等级制国家,下启现代国家的过渡国家形态。等级制国家大致出现在12世纪末至14世纪初,统治者与各类团体是国家政治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统治者需依赖定期召开的全国或特定区域内的各类等级大会(如市镇居民大会、教士议会、三级会议等)来处理政务。与“领主-附庸”关系不同,等级会议不是统治者的扈从或依附者,而是“合伙人”,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利诉求,又与统治者共同构成整个统治秩序。史家把等级制国家的这种特点称为“权力二元性”。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部分国家逐步摆脱这种“权力二元性”,以立法权为核心内容的主权被视为统一且不受限制的最高权力,绝对君主成为这种权力的人格化身。这一转型既受欧洲各国之间军备竞赛的影响,也是罗马法复兴以及有关“国家理性”观念兴起与发展的产物。至17世纪下半叶,西欧各主要国家先后取缔了本国的等级会议,并逐步确立绝对君主制。绝对君主制成为第一种国际性的国家制度。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国是欧洲绝对君主制的典范。

路易十四(1638—1715),是法王路易十三之子。他即位时年仅5岁,由其母亲安娜王后摄政,实权掌握在首相马扎然手里。法国自从建国以来,政权由谋臣执掌,国王只主持宫廷生活,这似乎是法国当时的惯例。路易十四的祖父亨利四世、父亲路易十三都是这样。但路易十四决定改变这种状态。

1661年,马扎然病逝。马扎然死后,福格接替了他的职权,比之前者更加专横。福格手握庞大的私人军队,足以抵得上一个普通的小邦海军实力的私人舰队也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善于结交,同其他许多贵族关系密切,国家的一切重要部门,甚至在王宫里也有他的耳目。在政治上,他除了担任财政大臣,还任巴黎高等法院大法官,而巴黎高等法院一向是与王权相对立的一座堡垒。1661年9月,路易十四23岁时,他突然发动政变,将福格逮捕,废除旧制,建立起由自己控制的政权,并说出了传世名言:“朕即国家”。

为加强专制统治,路易十四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国家机器。在中央,国王下面有相当于秘书的掌玺大臣。国务大臣掌管内政外交各部门事务,他们直接对国王负责。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国王派财政官到各省监督地方政务,其权限凌驾于省长之上。各省、市的地方官全由国王直接任命,他们只能按中央指示办事。路易十四还建立了内政、外交、财政、陆军与宗教委员会等机构,但这些机构只起咨询作用,决定权都操于路易十四之手。他还宣布教会必须听命于国王,各大臣未经国王同意不得发出任何政令。1665年又宣布,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讨论和表决国王的敕令,只能不折不扣地去执行。

在军事上,路易十四实行了两项重大改革。第一是中央取得了直接调动各省军队的权力。第二是改雇佣外国人当兵为招募本国人当兵。把民间那些勇武强悍的人吸收到了军队中,既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又削弱了人民群众反抗的力量。

路易十四开始亲政时,法国的财政状况十分严峻,国债达4亿多法郎。1665年,他任命柯尔伯为财政总督,兼任宫廷大臣和海军大臣。柯尔伯开始整顿法国财政。他授权王室财政会议对王国的全部政策进行监督。柯尔伯还促进国内外贸易,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增加黄金储备。为了增加出口,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的发展,柯尔伯实行保护关税政策,抵制外国商品,鼓励本国工业,他帮助创办45家手工工场,国家给他们以专利权和各种补贴。他制定手工工场条例,对伪劣商品给予严厉惩罚。柯尔伯取消国内关卡,降低税率,修建公路,开凿运河,成立各种垄断公司,如法兰西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利凡特公司、北方公司等。柯尔伯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产生了一定的结果,改善了法国的财政状况,使法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路易十四在推行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时,还十分注重思想意识,连信仰也不肯放过,他只准民众信仰天主教,对其他教派一律采取迫害和消灭的政策。路易十四亲政以后,以神权国家的绝对主义自居,建立繁荣昌盛的天主教,极其严格地限制宽容异教徒的《南特敕令》的执行。与此同时,教会方面加强了改教运动,在国王的威胁和教士的敦促下,新教大领主们纷纷改信天主教。

路易十四一直梦想称霸欧洲,建立一个欧洲帝国。而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很有利于法国的称霸:德意志四分五裂,意大利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强大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在走下坡路,而英国在1660年发生复辟后已成为法国的附庸。[10]路易十四充分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进行了一系列的征服战争。当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国王同时领有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的领地几乎把法国包了起来。路易十四决定首先切割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

1665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去世,路易十四之妻为菲利普之女,于是路易十四便要求西班牙把南尼德兰割让给法国,作为陪嫁。被西班牙拒绝后,路易十四以此为借口,于1667年发动了对西班牙的战争。荷兰害怕法国在征服南尼德兰之后会威胁荷兰的安全,参加反对法国的战争。荷兰又和英国及瑞典结成联盟,四国共同对付法国。路易十四虽然毫不惧战,但十分清楚这会使战争拖下去。于是,断然与西班牙媾和,西班牙慌忙同意,其他三国的同盟也随之解除了。

但事情远没有结束,路易十四把这场战争的半途而废迁怒于荷兰,因为是他拉着瑞典和英国入伙的,又因两国在海上的贸易争端,为了独霸海上贸易,必须打败荷兰。于是路易十四在1672年发动了对荷兰的进攻。不久,德意志、奥地利、西班牙也来参战。后来,英国又加入同盟国的战团。路易十四这才决定停战。在得到几个重要的要塞后,与盟军媾和。

1700年,路易十四发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和英国结成反法同盟,荷兰、普鲁士、葡萄牙也相继加入同盟并对法作战,这场战争一直打到1713年。

路易十四连年的征战,给法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口锐减,财政危机,使强大的法国不可避免地走了下坡路。路易十四好大喜功,不断发动对外战争的同时,还大兴土木,建造了包括凡尔赛宫在内的一批建筑物。为了让朝臣对他的威严表示崇拜,他在宫中实行森严隆重的礼节。

不过,路易十四对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十分尊重,他本人和政府经常提供大笔奖金用于这些方面的建设,并先后成立了法兰西科学院、法兰西建筑学院和法兰西戏剧院。路易十四执政,采用高度中央集权政策,对法国历史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在位的后半期,军事的失利和豪华宫廷的庞大开支,造成国库空虚,农业凋敝,工商业破产,民不聊生。1715年,路易十四在民怨声中死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