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扩张已成为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落后国家和地区要么改革旧制紧跟世界潮流,要么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沦为殖民地。作为偏居东亚一隅,还未被资本主义深刻影响的日本,在被美国炮舰冲开国门的那一刻,同样也面临着痛苦而艰难的抉择。

公元645年,经过“大化革新”后的日本正式确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称号,号称“万世一系”,相传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后代。12世纪晚期,日本武士阶层的首领——将军,控制了日本政权,驾空了天皇,建立起幕府统治形式。随后将近700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统治时期。1603年,德川幕府(又称江户幕府)建立,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在德川幕府统治的时间里,武士构成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在他们上面是天皇、将军和各藩的首领“大名”,武士下面则是占据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下层群体。

德川幕府统治末期,日本社会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急速扩张,不断冲击着自然经济,权势阶层逐渐走向没落,遭受歧视的商人,开始逐渐掌握社会的大量财富。特别是作为德川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生活状况日趋恶化,一部分武士开始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以维持生计,还有一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武士则开始接触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由此产生了让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愿望。与此同时,德川幕府为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对内严格限制商业活动,打压工商业者,采取严苛的税收政策,对外则推行锁国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因素在日本社会的发展。种种迹象都表明,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已经在路上了。

如果说新型经济的发展、阶级力量的变化让日本传统生产关系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则无疑加快了这场社会变革的进程。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驾着坚船利炮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德川幕府迫于军事压力,于次年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史称“黑船事件”。随后荷、俄、英、法等国接踵而至,先后强迫日本签订了类似的不平等条约。就这样,原本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在见识到西方列强的“铁拳”以后,很快就打开了国门。打开国门后的日本,迅速成为西方商品的倾销市场和廉价原料供应地,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代表封建保守势力的德川幕府很快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封建统治危机之中。最终,中下级武士阶层中要求进行改革的革新势力联合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们结成了倒幕联盟,推翻了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封建专制统治。

新兴的革新势力在推翻幕府统治后建立起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权。明治政府对强大力量的渴望,让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领域掀起了一股西化浪潮,他们全面革除封建旧弊,实行新政,使日本迅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史称“明治维新”。

1868年3月,明治政府颁布《五条誓文》,即:一、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五条誓文》表明日本明治政府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决心,成为明治维新的政治纲领。明治维新具体措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刚刚建立的新政府,当务之急是要巩固其政权,终结幕府时代末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1869年,在萨摩藩和长州藩的带头下,明治政府颁布《奉还版籍令》,将各藩的土地和户籍收归中央政府手中,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藩的控制。1871年新政府又颁布了《废藩置县》,废除藩国改为府县制单位,将日本划分成了3府(大阪府、京都府、东京府)72县,府、县知事由中央委派,各藩大名则离开藩国,迁居东京,从国家领取俸禄,由此取消了大名的封建领主权,地方直接归中央管辖。通过这种方式,日本初步成为统一国家。

与此同时,为培养维护天皇体制的特权阶层以及为资产阶级改革提供充分的劳动力,1872年,明治政府制定户籍法,废除了传统的身份制度,制定四民制度即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提倡四民平等。当然,在事实上,皇族和华族享有诸多政治、经济特权,属于统治阶层,之下则是被统治阶层,其中华族主要是由过去的公卿藩主和明治维新的功臣构成。由此可见,日本社会的传统势力和保守势力依旧强大。华族之下就是士族和平民了,士族包括藩主以下的武士,平民包括贱民和过去的工农商阶层。相对固化的阶级划分,影射的是整个社会强烈的等级秩序观念。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征兵令》,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规定年满20岁的男性,均有服兵役的义务,在“国民皆兵”的口号下,强征大批青年,建立“皇军”,即天皇的军队,并对其灌输“武士道”精神和忠君爱国思想。还分别效仿德、英两国建立起新式陆军、海军。同时发展先进国营军事工业,为向先进国家进军做好准备。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促使日本军事实力大增,为日本摆脱幕府统治末期以来的民族危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因为过度灌输武士道精神以及强调对天皇的绝对忠诚,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隐患。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废除土地买卖限制、农作物栽培限制,实行新的地税政策。统一货币,日元成为新货币,设立日本银行,建立以政府的权威和信誉为背书的新的货币信用制度。此外,明治政府设立了工部省,开展“殖产兴业”,运用国家的力量,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后又设立了内务省,作为培育官营工业的机构,同时为其投入大量资金。在进口了西方国家先进设备,雇佣外国技术人员以后,诸多具有示范效应的国营模范工厂得以建立,这些模范工厂涉及各行各业,包括军工、铁路、矿山、造船、纺织等等。最终,早期工业革命的热潮使得日本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便由落后的封建农业国转变为资本主义工业国。

社会生活上,倡导“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文明开化”旨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向西方学习,这也是明治时代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思想文化基础。在明治时代,日本将国民教育作为现代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开始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众多大中小学开始在日本建立起来。之后又选派留学生到英、美、德等当时一流的先进国家留学,一些西式学校开始在日本出现,西方的学者也被邀请到了日本担任高等教育的教师。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并最终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明治维新仍旧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封建残余,且改革后的军事体制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