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16世纪时,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在欧洲的海外事业中独占鳌头。然而,到这一世纪末,他们却迅速衰退。伊比利亚国家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争对国力的消耗。西班牙卷入了16、17世纪欧洲的宗教战争和王朝战争。在150多年的漫长时期内,西班牙先后与法国、土耳其、荷兰、丹麦、瑞典、英格兰、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等国家交战,人力和财富被耗尽,以致失去了对自己帝国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控制。16世纪70年代,葡萄牙出于扩张野心,趁摩洛哥新旧国王的权力之争参与摩洛哥战争,引发“三王之战”,最终葡萄牙国王阵亡,葡军几乎全军败亡。西班牙乘虚而入,于1580年吞并葡萄牙。

伊比利亚衰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的从属性。中世纪后期,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盆地向北方转移,伊比利亚在经济上也越来越依赖北欧。在16世纪的贸易格局中,伊比利亚的输出品几乎全是原料——西班牙出口的是酒、羊毛和铁矿,葡萄牙出口的是非洲的黄金和盐,而西北欧向伊比利亚出口的却是各种制成品——冶金产品、盐、鱼以及用伊比利亚羊毛加工而成的织物。伊比利亚虽然率先进行海外扩张,却缺乏制造业的支撑,从而不能利用自己新赢得的帝国所提供的经济良机。

颇为吊诡的是,伊比利亚衰落的另一个经济原因却是大量金银的流入。金银财宝的源源流入引发了急速的通货膨胀。西班牙的物价上涨达北欧国家的2倍。物价上涨带来工资的上涨,可欧洲其他国家的工资却控制得很低,从而使西班牙产品在国际市场过于昂贵而失去竞争力。

从社会层面上也可对伊比利亚的衰落窥得端倪。在西班牙,不到人口2%的贵族和高级教士拥有全国95%—97%的土地,而占人口总数95%的农民几乎都没有土地,另外3%则是普通教士、商人和专门职业者。贵族崇尚浮华奢靡之风,又轻视劳动,看不起商业和工业。他们把工人和奴隶等同看待,宁愿贫穷也不愿劳动,或只愿让外国人为他们劳动。这一风气影响了整个社会。由于贵族拥有荣誉、免税、地产等种种好处,因此,商人一旦有所成就,就想获取地产、购买爵位,成为贵族。最终,西班牙的资金没有成为现代工商业发展的支撑,一度繁荣的经济也很快走向衰退。

宗教的极端倾向也对伊比利亚的衰落造成了重要影响。追求天主教正统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采取宗教清洗政策,赶走了擅长农业的穆斯林和从事工商业的犹太人,使本国的人力和资源大量流失。一些离开伊比利亚的犹太人辗转来到荷兰,反倒促进了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伊比利亚树立了强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