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1488年1月,葡萄牙王室侍从迪亚士绕过好望角却没有亲眼看见它,随后进入了印度洋。迪亚士的任务是寻找祭司王约翰的领地,航行至博斯曼河口。在那里,船员们逼他放弃远航印度的计划。若昂二世后来将最初被迪亚士称为“风暴角”的地方改名为“好望角”。1500年,迪亚士的船在第二次航行中遇到风暴,在好望角沉没。
1497年7月8日,瓦斯科·达·伽马率领的四条帆船从葡萄牙启航,并于1498年5月20日在印度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港附近抛锚。葡萄牙人试图在卡利卡特寻求贸易机会,但他们的到来却让当地的阿拉伯商人因他们传统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而感到惊恐,从而尽力阻挡这些欧洲闯入者。加之葡萄牙人带去的货物多半为零碎小物件和羊毛织品,不但比东方产品质量差,而且价格高,印度人对他们出售的商品嗤之以鼻。当卡利卡特国王派遣商人去查看这些商品后, “他们往地上啐唾沫,说:‘葡萄牙!葡萄牙!’”[5]当葡萄牙水手们把手镯、衣服、新衬衫等私人的商品带进城内后,他们发现制作精良的衬衫只能卖到葡萄牙国内十分之一的价钱,其他商品也是如此。虽然他们对自己的生意大失所望,但他们却买回了一些香料和宝石。他们在卡利卡特看到来自东方的香料,来自中国的瓷器和漆器,以及黄铜、加工过的金属、硫黄和宝石。葡萄牙人的生意惨淡,一点都不奇怪。
1502年,葡萄牙人打败卡利卡特舰队。虽然卡利卡特舰队得到阿拉伯舰队的支持,但是他们的技术落后,有利于葡萄牙人,让后者打了胜仗。
进入印度洋后,葡萄牙人在非洲东海岸建起许多基地,尤其是基卢瓦(1505年)、蒙巴萨(1505年)、索法拉(1505年)、莫桑比克(1507年)、马林迪(1520年)、奔巴岛(1520年)与德拉瓜湾(1544年)。葡萄牙人在印度西海岸也建立了不少基地,包括科钦(1503年)、坎纳诺尔(1505年)、安吉迪乌岛(1505年)、焦尔(1509年)、果阿(1510年)、奎隆(1512年)、孟买(1530年)、第乌(1535年)、苏拉特(1540年)与达曼(1558年)。当时,在波斯湾,葡萄牙人的基地有阿巴斯港(1507年)、巴林(1515年)、霍尔木兹岛(1515年)与马斯喀特(1550年)。最后两个基地是葡萄牙人在波斯湾的坚固阵地。
1509年,迪奥戈·洛佩斯·德·塞哥拉率领一支葡萄牙远征队从印度向东航行到马六甲。马六甲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与伊斯兰教中心。马六甲人当时有许多青铜大炮,但是在1511年,葡萄牙大炮用事实证明自己的性能更好,从而帮助葡萄牙人在那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
马六甲并不是葡萄牙海外探索的终点站。在东印度群岛,葡萄牙人在特尔纳特岛(1522年)、索洛岛(1562年)与蒂多雷(1578年)建立了驻防哨所,可以直接获得那里的香料。葡萄牙国王若昂三世在香料贸易中的角色,让他得到“胡椒国王”的绰号。
1557年和1570年,葡萄牙人分别在中国澳门和日本长崎建立商业基地。此外,葡萄牙帝国的贸易中心越来越多。例如,果阿发展成葡萄牙贸易和制图行业中心。
在美洲,1500年,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率领下的一支葡萄牙远征队“发现”了巴西。然而,直到16世纪30年代,葡萄牙人为应付法国海军突袭才开始积极发展巴西的军事。1532年,葡萄牙人建立了圣保罗。同年,葡萄牙人以总督辖区(省)的方式将殖民地组织起来。1549年,巴伊亚成为首都;1565年,里约热内卢建立。
然而,不是所有葡萄牙进攻的目标都陷落了。1510年,印度卡利卡特遭到费尔南多·库蒂尼奥的攻打,费尔南多本人也战败被杀。重点是,葡萄牙企图进入红海的尝试也以失败而告终。因为红海是伊斯兰国家发动反击、进入印度洋的主要航线,所以葡萄牙的这次失败意义重大。如果葡萄牙成功夺取麦加、麦地那,那将为它带来无上荣誉,并有助于收复耶路撒冷。但是,阿丰索·德·阿尔布克尔克(1509—1515年葡属印度殖民地总督)在成功夺取果阿(1510年)与马六甲(1511年)之后,于1513年兵败亚丁。1517年,葡萄牙人在亚丁与吉达也吃了败仗;1541年,他们在苏伊士失利;1529年,亚丁的埃米尔迫于压力对葡萄牙称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