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的国力可划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个层面。“硬实力”主要指人口总数、国土面积、国民生产总值和军事实力等要素,“软实力”则是指很难用物质形态表现的数量而来衡量的事物。对于战后的法国,“大国梦”之所以能够得到延续,与其拥有不可低估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是密不可分的。戴高乐为实现法国“大国梦”“强国梦”分别从增强硬实力、软实力两方面入手,采取了多项措施。

在增强硬实力方面,他着眼于发展和增强经济、建立以核力量为主的独立防务、发展科技几个方面。戴高乐把经济的强大,作为实现“大国梦”“强国梦”的先决条件。针对以谨慎、保守、分散和处于受保护地位为满足的传统经济,他提出“扩张、高产、竞争、集中”。一方面,他坚持国有化、计划化,加速工农业改造并使之现代化,改革货币以稳定币值,加强商品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他改变过去对欧洲共同市场的怀疑甚至反对的立场,积极实施《罗马条约》,以便扩大法国商品市场特别是农产品市场。

在军事方面,戴高乐主张革新。他在20世纪50年代抨击“欧洲防务集团”和“欧洲军”时,提出法国建立独立防务和独立核力量的主张。1959年11月3日,戴高乐在法国高等军事学院的演说中指出:“法国的防务必须属于法国。……当然在必要时,法国的防务同其他国家的防务要互相配合。……但是法国必须有自己的防务,法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利益并用自己的方法来保卫自己。”戴高乐一方面在法属殖民地实行“非殖民化-合作”政策和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收缩战线,把军事力量调回法国本土和欧洲,并实行军事现代化。另一方面,他从1959年开始逐步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收回法国地中海舰队和法国大西洋舰队的指挥权,迫使美国撤走驻在法国的核轰炸机,最终于1966年完全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接管驻法美军基地和北约总部。自此,法国开始建立起独立的防务和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制定全方位的军事战略。20世纪70年代,法国完成了军事现代化,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军事强国,仅次于美国和苏联。

作为第五共和国两任国家元首的戴高乐,深知经济和军事“大国梦”“强国梦”必须以科技“大国梦”“强国梦”为前提。于是,他大力发展科技,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到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在核能利用、航空航天、铁路、电信、医学和农业等许多方面的技术和科学水平,都处在世界领先的地位。正是科技“大国梦”“强国梦”的实现,使法国传统工业日益现代化,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了能源结构,开拓了新产品的国际市场,从而增强了法国的经济实力。正是科技“大国梦” “强国梦”的实现,法国才形成了以高、精、尖为核心的军事工业体系,生产出技术先进和品种齐全的武器装备。

在增强软实力方面,他致力于政治体制的创新、外交独立自主、社会模式及文化发展层面。戴高乐缔造的第五共和国政治体制构成了当代法国的政治模式。第五共和国采用半总统半议会制,拥有美国总统制的某些特征(如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不同于美国总统制(法国政府对议会负政治责任);也拥有英国议会制的某些特征(法国议会通过不信任票或弹劾政府),但不同于英国议会制(法国议会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它形成了西方政治制度中的第三种政治模式。正是依靠这种政治模式,第五共和国政府换届的频率大大下降,从而减少了政局的动荡,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正是依靠这种政治模式,戴高乐及以后的历届总统和政府,能够施展宏图,推行强有力的内外政策,增强法国硬实力和软实力,以实现“大国梦”“强国梦”。

20世纪60—80年代,法国建立起新社会管理模式。其主要有:(1)完备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1945年出台《社会安全保障法》开始建立当代法国社会保障制度,1970年代在全行业中普及和推广,使法国人人享有医疗和生育、退休、家庭补助三大社会保险。与此同时,法国还建立了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福利制度。(2)财富分配和再分配制度。为实现公平正义,法国建立起财富分配和再分配制度。这种制度使法国贫富差距不断地缩小,基尼系数从1962年的0.50(二战后的最高值)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0.30。(3)法国政府与资方、工会、民间组织结成“社会伙伴”关系,定期就有关工资、就业、社会问题进行对话和协商,化解劳资和社会矛盾。 (4)重视环境保护,建立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人与自然的社会和谐。这样的社会模式,有利于消除或化解法国社会存在的矛盾和冲突,保持法国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从而为实现“大国梦”“强国梦”提供了前提条件。

法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了雄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强大的法国文化软实力。在思想方面,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给法国乃至整个人类带来“科学”和“民主”之光芒,法国大革命中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成为人类进步的旗帜,法国大革命中建立的政治体制也为世界许多国家所仿效。19至20世纪法国思想家辈出。这些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对当代世界文化产生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在文艺方面,从17世纪到20世纪,法国为世界提供了许多文艺思潮和流派,还为世界奉献出众多杰出的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和雕塑家,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二战后,法国继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不断花样翻新。1901—1985年,法国共有12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世界第一。这些都显示了法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第五共和国时期,戴高乐一改第四共和国自甘堕落为美国的“小伙伴”形象,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戴高乐为实现其“民族大志”,采取了许多战略战术:(1)反对美苏霸权,均衡东西方关系。他反对美国在大西洋联盟中的霸主地位,要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分享在西方阵营中的领导权和决定权;他退出北约,建立本国的独立防务;他主张“经济爱国主义”,保持法国经济的独立性,反对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金融体系,坚持以黄金作为国际结算的基础;他反对美国文化的入侵,走文化的“法兰西道路”。在对苏联的军事威胁进行坚决回击的同时,他主张与苏联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从而使冷战时期东西方紧张关系有所改善。 (2)推进欧洲一体化,建立第三极,以发展多极化世界。从戴高乐提出提前实施《罗马条约》的农业政策到密特朗倡议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都显示了法国在欧洲的政治领导地位(当然,也要依靠法德轴心),促进了欧洲一体化,加速了两极世界的瓦解,使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3)戴高乐宣布在外交上要实施“世界范围的政策”,他以“非殖民化-合作”政策保持对非洲的影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鼓励拉丁美洲国家独立。法国这些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从软实力方面展现法国作为“大国”“强国”的地位和作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