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18世纪法国产生了以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反动势力为目标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奏,在政治上、思想理论上为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提供了精神武器,并在世界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和平民思想家梅利叶、摩莱里及马布利等人。他们犹如灿烂的群星,照耀在法国天空上,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启蒙运动的发难者是一位造反的天主教神甫让·梅利叶(1664—1729)。他生前默默无闻,临终时留下三卷巨著《遗书》,公开了隐藏多年的真实思想。他坚决否定一切宗教和教会,尖锐批判天主教义和专制制度,为启蒙运动的方向开了路。他还预言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私有财产的理想社会必将来临。
伏尔泰(1694—1778)出身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在贵族学校读书时受到过歧视,种下了他反抗封建特权的种子。后因写讽刺专制制度的作品曾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并于1726年被驱逐出境,大半生流亡在外。他是博学而著名的作家,高举着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写出的作品有近百卷之多,代表作是1734年出版的《哲学通信》。他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抨击教会的欺骗说教。他说宗教本身就是弥天大谎,称天主教为“恶根”,教皇为“禽兽”。政治上他倡导建立“开明君主制”,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由于高寿,伏尔泰几乎经历了法国启蒙运动的全过程。无论就奋斗时间之长和著作数量之丰,或是斗争范围之广和思想影响之大而言,伏尔泰都是启蒙运动无可争辩的领袖,是受到人们尊敬的启蒙泰斗。
孟德斯鸠(1689—1755)出身于贵族世家,还继承了男爵称号和波尔多省法院院长的世袭职务,但他是封建阶级的叛逆者。10年法院院长的阅历和长期社会考察使他更了解封建制度的黑暗。他通过《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著作,揭露专制制度罪恶,严厉抨击暴君政体,并探寻其必然灭亡的规律。他对启蒙运动的最大贡献是,具体规划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基本制度,特别是他发展了英国洛克(1632—1704)的分权思想,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即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必须分立,否则就会形成专制统治。他认为,不但三个权力不应结合在一起,就是两个权力也不应集中在一个机构手中。如立法权与行政权在一个机关手中,国家就会处于暴政之下。他强调三权应该互相牵制。三权分立学说奠定了资产阶级政权理论的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中比较激进的是小资产阶级思想代表者卢梭(1712—1778)。他祖籍法国,出身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当过学徒,也曾浪迹天涯,体察过封建专制的黑暗和人间不平。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他指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是私有制。私有制出现后有了贫富,社会出现不平等,一切道德风俗的败坏也随之而来,国家又用法律把这种不平等固定下来。他反对富人剥削压迫穷人,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只主张均衡贫富,实现小私有制。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社会契约” “主权在民”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学说。他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是公民以契约形式结成的国家,公民是“主权者”,人人自由平等。人民的意志是国家权力的源泉,一切权力的表现和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如果统治者违反了人民的意志,侵犯了人民的主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他的这一思想成为第三等级中中下层群众的理论旗帜,并在法国大革命中一度成为居支配地位的革命思想,在《人权宣言》和雅各宾专政时期的政策中得到鲜明的反映。
与卢梭等人大约同时,有一批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霍尔巴赫(1723—1789)、爱尔维修(1715—1771)等,曾经共同编纂百科全书,因而得名为百科全书派。他们用唯物论为思想武器,与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及宗教迷信作斗争。在狄德罗主持下编纂的百科全书称《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全书35卷,编辑出版历时30年,参加撰稿近200人。绝大部分启蒙学者都汇集在百科全书的旗帜下,其中既有著名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也包括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和布封、哈勒,文学家博马舍以及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和杜尔哥等人,其核心人物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几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宣传的唯物论和无神论,为百科全书奠定了哲学基础。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在18世纪自然科学较为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它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旗帜,为《人权宣言》提供了底本。
在启蒙运动中反映下层人民利益的思想家,除前述梅利叶外,还有摩莱里(大约生活在1700—1780年间)和马布利(1709—1785)等人。他们不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而且反对私有制,认为私有制是罪恶的根源。但他们都是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空想共产主义者。[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