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为束缚,是古罗马官吏出巡时所执的标志棒。其形状是一束棍棒,中间插一柄斧头,象征着团结、暴力和权威。法西斯主义兴起于意大利,在德国又称民族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在日本则表现为天皇制的军国主义。
一、法西斯主义兴起的背景
一战后,一些国家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和危机当中。这既为群众带来苦难,也为野心家带来了机遇。德国作为一战的元凶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其领土失去了八分之一,殖民地被全部剥夺,加上当时欧洲的经济危机和向战胜国赔款等,加深了本国人民的苦难,激起了强烈的民族仇恨,他们要求打倒协约国,取消《凡尔赛条约》。意大利原本贫弱,大战中损失巨大,经济困难,政局混乱失控,内阁更迭频繁。与德、意两国相比,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其是一战中崛起的暴发户,利用德国的战败,抢占了德国在青岛的基地与太平洋的属地,几乎独占了亚洲市场,经济急剧膨胀,试图利用战争取得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世界地位。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更增强了其对外扩张的欲望。
在这种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就存在着兴起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德国的野心家利用这种情况大玩宣传伎俩,引导群众痛恨《凡尔赛条约》,对中小企业作出了保护并保证使其不受大企业的威胁,订货给手工业和中小企业主的承诺。对工人则鼓吹确保人人有工作和面包,从而把大批下层群众网罗到法西斯主义的政党中。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法西斯主义就是20世纪初西方这种深刻的社会矛盾在广泛阶层思想意识上的反映。
二、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民族因素
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都无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在其传统中有的只是根深蒂固的极端民族主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关于极端民族主义并无确切的定义,它是对民族主义偏激情绪和极端表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概括”,这是一种情感深厚和顽固的习惯势力,其正是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民族原因。“德国民族主义中的德国精神可以说主要表现为普鲁士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得到了像黑格尔那样的大哲学家理论上的肯定和推崇,激起了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也被统治者利用作为统一德意志民族的积极力量。”德国有着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传统。普鲁士是一个军事国家,反民主的极端分子认为,政治民主是退化的表现,是权力意志的堕落。他们把民主程序说成无效能、腐败,其在反利己主义旗号下反对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权利,要求树立服务、献身、纪律和责任感。意大利也类似。墨索里尼极力否定自由主义,他否定民主制度,把国家绝对化,认为个人和群体只不过是相对的。他认为,19世纪的自由主义传统是对民族力量的威胁,旧领导人不称职,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应该采取出其不意的手段。
日本具有崇尚武力、杀伐征战、穷兵黩武的传统,一直坚持武力是立国的基础。日本法西斯主义在思想领域最突出的表现为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军队虽然不是有武士独占,但提倡武士道精神,以忠节、武勇为信条,把奴性和兽性推向极端。如日本的军歌里就有“跨过大海,尸浮海面,跨过高山,横尸遍野。为天皇捐躯,视死如归”体现武士道精神的歌词。
三、法西斯主义的荒谬论调
(一)种族优劣论
法西斯主义鼓吹种族主义,中心论点是种族优劣论。他们把人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文化创造者,指最优秀、最纯洁的白人,包括雅利安人。二是文化的维持者,指黄种人、亚洲人,只会模仿。三是文化的破坏者,指黑人、犹太人。他们认为种族的关键在血液,不在语言和习俗,是后天无法改变的。希特勒还把他疯狂的侵略行径说成是与“国际犹太集团”的斗争。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种族主义观念主要表现在对白种人的一概排斥态度与大和民族优越论。他们宣称,太平洋战争是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战争,但他们一般不讲黄种人的优秀,而只讲大和民族优秀。这是极右势力的一种扭曲的民族情结,不是正常的民族自尊心,他们骨子里排斥民族平等。
(二)国家主义
法西斯主义鼓吹国家神秘、神圣。国家代表全民族在内的精神,是道德和理性的实现,一切政治、法律、经济组织不过是它的体现。国家的形式可以变更,国家本身永远长存。法西斯主义就是国家的精神支柱,代表国家的意志和思想感情,具有无上的权威性,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一个主要口号就是一切为了国家,一切服从国家,一切属于国家。法西斯主义以政治为中心,以国家荣誉为目标,为了扩大国家的意志,必须践踏所有个人的财物,克服一切物质和精神障碍的力量。法西斯主义崇尚国家权力和权威,主张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家,国家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三)领袖原则和专制主义
法西斯主义主张专治独裁,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切人类文化只是领袖们创造力的产物。领袖人物最强壮、最勇敢,是真正的天才,能统帅群众,在摇摆不定的群众中形成最坚定的原则,在国家和民族遭受挫折时,领导人民摆脱困境、创造奇迹。群众缺乏组织性,是乌合之众,只有通过领袖组织才能显示其巨大的物质力量;群众缺乏判断力,只有用感情才能打动,引起他们的狂热;群众缺乏独立的行动能力,只会无条件服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