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日本所构想的“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范围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日本也意识到划定的这些范围必定会触动英、美两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引发两国不满,与英、美两国的战争势在必行,因此日军的作战战场从中国扩展至东南亚以及太平洋。
为了积极准备与英、美两国的战争,尽快整合被占领区的资源以及消除被占领区人们的反日情绪,日本政府将“大东亚共荣圈”粉饰成是将亚洲人从西方白人帝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运动,并对当时处在欧美殖民统治之下的各国人民许诺,要帮助他们摧毁殖民统治并在战后支持他们实现国家独立、帮助他们恢复经济。例如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东条英机就曾说:“希望印度尼西亚民族体谅日本的真意,来合作共建大东亚,我们会尊重希望和传统,把你们从英美的傀儡、荷兰亡命政府的压迫下解放出来。”[20]但从新加坡占领演讲原稿来看,原来“和印度尼西亚人一同保卫东亚”的文字,由于遭到“平等对待印度尼西亚人并不恰当”的批判,被删除了。[21]因此所谓的平等、解放、共荣不过是欺人的谎言罢了。
除了包藏“共荣圈”侵略意图外,日本还在亚洲各国建立傀儡政权。“共荣圈”内的各国名义上独立,实际成为日本的保护国,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都被严加控制。日本人搞的傀儡政权,包括南京汪伪政权、溥仪的伪满洲国、伪蒙疆自治政府、菲律宾共和国、缅甸国以及半独立的泰国,新加坡岛被日本吞并后直接改名昭南岛。通过给予傀儡政权盟友身份,将这些国家绑在日本的战车上,接受日本的管理,实质就是接受日本的殖民统治。以伪满洲国为例,在“大东亚共荣圈”提出之后,日本大大增强了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掠夺,当时就有一种提法,吃大米饭的中国人就是经济犯。意思就是这些资源都得拿来供日军发动战争用,人民得勒紧裤腰带,帮助他们进行战争。泰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的泰国还被看作是一个独立国家,原本亲日的泰国政府只因在1941年拒绝日军从它领土通过,就立即遭到了日本的报复,泰国也因此被日军打开了国门,被迫签下城下之盟,沦为了日本的附属国。
后期,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的形势急转直下,能够帮助它获得东南亚资源的“大东亚共荣圈”便被视为救命稻草。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各仆从国代表在东京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宣言》,试图让“大东亚共荣圈”为法西斯帝国补血续命。
宣言中的各项条例都似乎预示着要将东亚各国带到一个美好的世界中去,但是通过考察“共荣圈”内各国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日本所做的一切都与宣言中的每一条背道而驰。首先第一条大东亚各国相互提携,确立大东亚的安定,在正义之上建设共存共同的秩序。这里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各国之间的相互提携,并非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以日本为核心的主仆关系,除日本外的各政权并无独立的外交权力,最简单的证明就是没有日本的批准,与会各政权的首脑不能自行决定互访,也不能签订相互之间的双边条约。第二条大东亚各国相互尊重、独立自主,并重视互相合作从而确立大东亚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实际却是,“大东亚共荣圈”中的大部分国家都是由日本军队完全掌控或部分掌控,连基本的主权都没有,又何谈独立自主呢?第三条讲大东亚各国互相尊重各国传统,发挥各民族的创造性,从而发扬在世界上的大东亚文化。然而打着尊重传统口号的日本却给当时对日本最为恭顺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指定了一个日本祖先,并要求其随时供奉,逼迫满族皇室更换祖宗的事都能做出来,还谈什么尊重传统呢?第四条大东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紧密提携,促进经济发展,增进大东亚的繁荣。日本作为当时亚洲的唯一工业国,要给其他国家提供经济帮助,似乎具有可能性。但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已经完全走上了战时体制,随时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根本就无暇顾及“共荣圈”内各国的经济发展。第五条大东亚各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密切的交流,废除人种歧视,与任何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开放各自的资源,以促进世界的发展。废除人种歧视具有很大的诱惑性,在日本人赶走了欧美各国白人之后,人们很快发现,日军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人种歧视。如果不对街头的日本兵鞠躬,轻则会遭到毒打,重则会被刺刀刺死。可以说宣言中的每一条都充满了侵略性、欺骗性以及诱惑性。
已经饱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的亚洲各国,成为埋葬日本法西斯的掘墓人。1945年,随着日本战败投降,亚洲太平洋战场的550万日军放下了武器,各国日本的仆从政权纷纷倒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也随之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