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中世纪的欧洲人以肉食为主。由于当时没有冰箱,肉类储存主要靠腌制。因为技术、天气或存放时间过久等原因,腌制的肉类往往出现异味或长虫子,非常需要香料去除异味,使食物变得比较可口。所以欧洲人对于香料的需求十分急迫。然而,香料大多产于南亚、东南亚一带,比如胡椒原产印度,后来移植到了东南亚地区;肉桂产自斯里兰卡;豆蔻和丁香产自印度尼西亚;桂皮产自中国南方和缅甸一带。大航海时代以前,这些香料产地到欧洲各国,可谓隔着万水千山,运到欧洲的香料价格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先是被阿拉伯商人垄断,接着,商路又被突然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克以后,威尼斯人垄断了意大利和东方的香料贸易。15世纪,威尼斯每年从地中海东岸运往欧洲的胡椒就有500至600吨。欧洲急于摆脱困境,扭转这种局面。于是,他们开始向海洋寻求出路。

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后,在东非建立了一系列殖民据点,又进入了印度,并在锡兰建立了军事要塞,从而切断了阿拉伯商人的香料航线,控制了当地的香料贸易。1509年,葡萄牙人打败了埃及-印度联合舰队,占领了印度洋沿岸的许多重要港口和香料产地,成为印度洋地区贸易的主宰。此后,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更为东方的马六甲。

早在1506年,马六甲就成为葡萄牙的战略目标。这是因为1494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瓜分世界的《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签订后,西班牙人相信马六甲属于他们在地球另一边的势力范围,从而试图向西航行而抵达马六甲。葡萄牙当然不愿在与西班牙的竞争中败北。

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愈益深刻地认识到马六甲的战略价值。马六甲坐落于马来半岛西海岸,控制着去往印度的海路,是东方向西方出口香料的重要港口。印尼和马来亚的香料都是通过马六甲运往西方的。葡萄牙总督阿尔布开克在攻打马六甲的战争动员演讲中说,如果扼杀红海的穆斯林贸易是最终目标,那么马六甲是“所有利润丰厚的商品与贸易的中心和终端”,是战略计划的一个关键部分。它是“所有香料、药品和全世界财富的来源……通过它输送到麦加的胡椒比途经卡利卡特的多得多”。占领了马六甲,就扼住了开罗、亚历山大港和威尼斯的咽喉,阻挡了伊斯兰教的传播。1511年,葡萄牙攻下马六甲,在此修建要塞,将马六甲变成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中心。此后,他们继续向太平洋地区扩展,并于1564年完全打败阿拉伯人,控制了“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取得了香料贸易中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