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英国与欧洲大陆被英吉利海峡隔开,英国的外交政策明白支持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故而一贯采用离岸平衡的策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其他欧洲国家无力承担遏制法国的重任。因此,英国向欧洲大陆派兵,并在击败法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安排上,英国并没有对法国实施报复性制裁,肢解战败的法国,而是维持了法国在大革命以前的“古老边界”。英国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担心惩罚性的谋和会令战败的法国对和约不满而反弹,进而威胁战后欧洲安全;另一方面,英国担心俄国成为欧洲的仲裁者,成为欧洲未来的潜在霸主。倘若过分削弱法国,也就削弱了将来掣肘俄国的力量。因此,为了确保欧洲的持久和平,对法国“特别宽大仁慈”。

均势政策之所以能够长期作为英国的外交战略,首先是由于英吉利海峡为岛国英国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使其自1588年英西海战后就没有遭遇到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威胁,从而可以从容应对欧洲大陆的风云变幻。不过,倘若整个欧洲的资源和人口被整合到一个帝国之下,那么英国的生存与安全也会受到威胁。所以,英国必须时刻防范欧洲大陆出现潜在霸主。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奉行均势政策,在海峡对岸担任离岸平衡手。这一政策的实施,从英国自1792年到1930年代的外交政策中便可窥见一斑。

1792年到1815年期间,正值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致力于支配欧洲。英国自1793年便开始派遣军队到欧洲大陆,并在拿破仑战争后期为击溃法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1816年至1904年期间,英国奉行“光辉孤立”政策。这一时期,尽管欧洲大陆也爆发过多次战争,但1793—1815年间成为欧洲潜在霸主的法国的权力已被削弱,而20世纪初即将成为潜在霸主的德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够支配欧洲,维也纳和会缔造的欧陆均势并未被打破,所以英国并没有向欧洲派出一兵一卒。

1905年到1930年期间,英国放弃“光辉孤立”,努力遏制20世纪初成为潜在霸主的德国。19世纪末,统一的德国凭借其可怕的军队、大量的人口和强大的工业能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尽管法国和俄国在1894年结盟遏制德国,但法国和德国的差距日益朝着有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俄国在日俄战争以后一蹶不振,无力对抗德国的军队。1905年,英国意识到,法国和俄国不足以遏制德国,于是在1905—1907年联合法俄形成了三国协约。此后,英国承担起大陆义务对付德国霸权的威胁。一战爆发后,英国立即派出远征军至欧陆对抗德国。随着战争的升级,英国远征军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直至1917年夏成为最厉害的联盟军队和击溃德军的主要力量。多数英军在战后不久就撤出了欧洲大陆,只有小股占领军留在德国直至1930年。

从英国100多年来的外交运作中可以看出英国均势外交的运行机制:当欧洲大陆各国势均力敌,没有出现潜在霸主时,英国作壁上观;一旦欧陆平衡被打破,而恢复均势的责任不可能推卸给欧洲大陆某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时,英国才会向欧陆派兵,以恢复均势。总体来说,这一做法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为英国政治的稳步推进、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帝国的全球扩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