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世界近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比较而言,东西方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西方国家是由内向外,通过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殖民地的方式,来推动和实现自己国家和民族意识觉醒的;而东方,包括中国、日本等在内的亚洲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其实是在被殖民被侵略的过程之中被动催生的。日本民族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民族意识觉醒,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内外交困的社会背景,是日本民族意识觉醒的催化剂。
四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小国寡民的现实,落后的闭关锁国的政策,种种因素交加在一起,在西方殖民者眼中,日本简直就是一块放在嘴边的肥肉。1854年,在美国军舰的胁迫下,日本开关,被迫与西方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民族的危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当时的日本国内,却还在德川幕府统治时代的末期,臣民通常只知道本藩的利益,而不知道有国家民族的概念。
当西方列强的“黑船”迫使日本民族意识到外部压力,从天皇到普通百姓,才开始意识到民族的危机。在西方人的逼迫下,日本人才意识到了相对于乘黑船而来的列强,国内的纷争顶多算是“兄弟阋于墙”,所以才开始寻求团结国内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求得民族生存之机的明治维新运动。自此,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常年内斗,藩镇割据的日本国内,从上到下才开启了近代民族国家概念的萌芽。
民族意识的觉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民间有识之士的宣扬和日本政府的推动作用下形成的。近代国家概念的普及和整体性的民族觉醒,在实现日本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之中,需要天皇、藩镇长老,以及普通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够成功。
从民间来看,首先是大量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呼吁,吹响了日本民族觉醒大业的号角。所谓矫枉一定过正,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国民主义”“国粹主义”,正是思想界呼吁民族觉醒的典型例子。
从国家层面上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对于国民的教育上,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其一自然就是在技术上学习追赶西方的步伐,这毋庸多说。其二则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又保有并坚持本土文化,强调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同时强调日本传统文化的国粹,是日本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之上,公办学校中强化爱国教育,强化学生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认知,为其后日本国民素质的提升,民族国家觉醒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间有识之士的呼吁,政府大力的支持和推动,给经历过巨大打击的日本民族以方向,以力量,使其民族的觉醒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完成,并学习西方,建立了近代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走到了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
明治维新时日本民族意识的快速觉醒,使日本迅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也留下了诸多隐患,最突出的就是封建残余思想的流毒。
从日本国内的历史来看,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自然对身处于内忧外患的日本民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其逐渐摆脱封建时代藩镇割据的乱象,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赶超当时在世界上较为先进的西方国家,迅速从一个与中国一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过渡为资本主义强国。
与同时期的亚洲其他各国相比较,日本因为迅速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得以抓住了西方列强在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时的发展机遇,迅速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成为地区和世界强国。
但另一方面,从弊端的角度上看,日本的民族觉醒由于太过迅速,国内社会原本存在的社会矛盾,被迅速席卷而来的外部压力所掩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封建残余的势力没有得到彻底的肃清,就已经成立新的资本主义国家。
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就如同政治体制的改革一样,宜缓不宜急,这样才能充分地将问题暴露出来,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显然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民族意识觉醒,并不满足“慢”的要求。在日本民族气质里本身带有的偏执和外部强大的压力下,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乎是在瞬间完成的,其后隐藏的藩镇不合的矛盾,底层武士阶层迅速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现实,旧的封建时代残留下来的扩张土地和领土的思潮,都潜藏在外部压力之下。
在日本尚还弱小,需要全民一起面对危机的时候,这些矛盾自然不是主要矛盾,但当日本借着一战对西方的牵制,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强国的时候,这种内部矛盾就开始逐渐爆发。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日本并未完成彻底地觉醒,依然还是四面受敌的境地,就好比原本的婴儿突然长成了少年,周围还围绕着一群五大三粗的成年人。这时候日本国内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也为了能够与西方大国抗衡,就逐渐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并最终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成员,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都起到了恶劣的影响。
从日本自身的情况来看,常年的战争使得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失去了喘息的机会,原本因为民族意识觉醒和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国力,也因为被拖入战争的泥淖里而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