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本案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介绍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理清风波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认清日本更改历史教科书的真实动因,教育学生时刻牢记历史、居安思危,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维护我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
本案例讲述过程中可将德日在战后反省自身罪行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与行为作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修改教科书行为背后的险恶用心,让学生自觉抵制这种行为。
【注释】
[1]张跃斌:《世界历史潮流中的明治维新》,《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09年第21期。
[2]李海英、赵磊:《近代中日变革原因的权力分析视角》,《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3]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69页。
[4]牧原宪夫:《从客人到国民之间》,吉川弘文馆1998年版,第173—174页。转引自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3月,第209页。
[5]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3月,第211页。
[6]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1年3月,第211页。
[7]《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明治维新的再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3页。
[8]汤重南:《岩仓使团出使欧美》,《世界历史》1985年第8期。
[9][日]大久保利谦:《近代史资料》,吉川文馆出版社1973版,第177页。转引自廖建林:《岩仓使节团的欧美之行与日本的近代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汤重南:《岩仓使团出使欧美》,《世界历史》1985年第8期。
[11][日]久米邦武:《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第五篇)》,宗高书房出版社1975年版,第1页。转引自王新生:《日本明治时期近代化的得与失》,《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6期。
[12]张立芳:《从梁启超到鲁迅:关于国民素质改造问题》,《山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13][日]久米邦武:《欧美回览实记:第1卷》,岩波书店出版社1980年版,第163页。转引自廖建林:《岩仓使节团的欧美之行与日本的近代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4][日]久米邦武,《欧美回览实记:第2卷》,岩波书店出版社1980年版,第253页。转引自廖建林:《岩仓使节团的欧美之行与日本的近代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5]朱华进:《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16年4月,第16页。
[16]朱茂男:《涩泽荣一与儒商精神:关于“〈论语〉算盘说”的由来及其影响》,《朱子文化》2019年第5期。
[17]“日本国、独逸国及伊太利国間三国条約”,国立公文书馆,A0302238220。转引自乔柯:《试析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渊源》,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8年6月,第17页。
[18]“帝国外交方針要網”(一九四〇年九月二十八日),外务省外交史料馆,B0203051200。转引自乔柯: 《试析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渊源》,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8年6月,第17页。
[19]乔柯:《试析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渊源》,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8年6月,第17页。
[20]《朝日新闻》,1942年2月17日。转引自乔柯: 《试析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渊源》,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8年6月,第22页。
[21]“二月九日 第八三回連絡会議”,参謀本部編:《杉山メモ》下,東京·原書房1989年版,第19頁。转引自乔柯:《试析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思想渊源》,硕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18年6月,第22页。
[22]李加洞:《冷战氛围下的日本经济复苏》,《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3]金重远主编:《战后世界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4]黄晓京:《日本战后经济增长与制度变革》,王晓鲁、樊纲主编:《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页。
[25]吴金兰、李国瑞主编:《现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团结出版社1989年版,第97页。
[26]马春海:《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7]李真贤:《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4月,第7页。
[28]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335页。
[29]李真贤:《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年4月,第9页。
[30]步平:《家永三郎和日本教科书诉讼案》,《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5期。
[31]刘永江:《论正确认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http://un.china-mission.gov.cn/xnyfgk/200511/t20051103_8324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