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大量的西方文明思想在国内广泛传播,特别是英、法、美三国的民权学说备受当时日本知识界的追捧,如福泽谕吉就主要介绍英美两国思想,著名民权思想家中江兆民则大力翻译法国革命思想。这些西方学说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整个社会,自由、民主、平等观念逐渐被国民所接受向往,他们纷纷要求政府开设国会、制定宪法,民间刮起了一股私拟宪法的时代风潮,自由民权运动因此而兴起。
自由民权运动使得明治政府意识到制定明确的宪法和开设国会已是大势所趋,但民主意识在社会迅速传播的同时也让伊藤博文等掌权者倍感不安,先后颁布了《谗谤律》 《新闻纸条例》 《集会条例》等法令,压制言论自由和民权活动的空间,同时大力鼓吹德国学说。尤其是日本陆军之父山县有朋,公开发表文章鼓吹向德国学习,他不能容忍民众批评政府,对英国式的民主政体感到十分厌恶,他把自由民权运动家视为敌人,指责自由民权运动妄议政治、批评官员、评价政事。不仅如此,他的主张还得到了日本知识界的追捧,一批右翼官僚学者成立了独逸学协会,创办独逸学协会学校,专门教授德国学说。就这样,在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日本政坛保守主义者的支持下,自由民权运动逐渐走向低潮,而崇拜德国的思潮弥漫日本社会各个角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伊藤博文等人踏上访问欧洲各国之旅,不同于先前的岩仓使节团,此次考察之旅主要是为了找到发展日本立宪政治之路。
伊藤博文对于德意志宪政的最早接触,始于1871年跟随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之旅,在此期间,德国短时间迅速增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富有野心而上进的统治阶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以皇室作为政治制度建设轴心的模式,契合了国内保障天皇主导地位的传统理念,可以说通过对德意志帝国的考察,伊藤已经初步确定日本宪政参照德意志宪政模式。因而在为期一年的赴欧宪政调查中,伊藤博文一行人主要在德国度过,在这里,他们考察了宪政的起源、皇室制度、内阁制度、上下两院和贵族制等,还听取了格奈斯特、史坦等德意志宪政学大学者关于宪法的基本理论、运用以及他们对日本方面制定宪法的诸多建议,这对伊藤博文宪政思想的形成和制定明治宪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经过一年考察的伊藤博文等人回到了日本,设立宪法取调局,在德国法律顾问的帮助下,正式开始了制定宪法、设立日本国会的进程。由于天皇主权观念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为了减少实行宪政的阻力,保障宪政得以平缓推行,伊藤博文主张以天皇主权作为实行宪政的基轴。事实上,在宪法制定之前,日本国内各个派别就已经围绕着天皇权力展开了激烈的博弈,首先是虚君派,由明治维新的实力派元老提出,他们支持扩大天皇的权力,将天皇“神”化,但是作为“神”的天皇不能随心所欲地参与政治事务,所以日常政务大权把持在元老手中,天皇只能在各方意见产生严重冲突的情况下亲裁,实际政治参与十分有限,这一派希望天皇在大多数时候成为一个除了崇高地位以外啥也没有的虚君。其次是天皇派,这一派以元田永孚、佐佐木高为代表的侍补集团为主,他们要求建立天皇亲政体系,在他们推动下,天皇亲政运动登上历史舞台。最后一派是激进民主派,主要代表是肥前藩出身的参议大隈重信,他们追求公民权利,希望对天皇权力进行限制,快速建立起真正的代议制体制。伊藤博文,作为明治维新的元老之一,《大日本帝国宪法》的主要起草者,他并非严格意义上属于上文中提到的任何一派,他虽主张在宪法上确立强大的天皇主权,但也明确提出要对天皇的权力进行一定限制,使之运行规范。[15]因此,天皇在宪法之下有序参与政治的君主立宪制是伊藤所倡导的理想宪政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