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在2016年的美国大选中,就显现出一大批政治的圈外人或边缘人异军突起的情况。在美国政治中被传统势力忽视的草根阶层带着一种愤懑的民粹主义情绪强力地介入美国政治,使得选举中各种极端言论大行其道,极大地冲击了美国政治文化中所谓“政治正确”的底线,将对美国未来国内外政策的走向产生持久影响。面对草根的“造反”,传统政治精英基本上消极抵制,这使得政治对立不断加剧,美国社会可能因这场选举而进一步撕裂。在长达一年半多的竞选过程中,也很少看到理性的问题探讨和像样的政策辩论。相互抹黑成为这场选举过程中从头到尾的主旋律。[19]
在过去200多年里,认证选举结果在美国复杂的选举程序里一直都是一个没什么人关心的程序性和礼仪性的步骤,然而,这种“不受关注”在2020年大选后被改变。由于疫情带来的大量提前投票和邮寄选票,令大选结果未能如传统一样在选举日当天获得确认,两党围绕如何确认“哪些选票合法”这个问题大打嘴仗和司法仗。尽管多个州最终都确认选举没有发生舞弊,但时任总统、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始终未承认自己败选。这种情况最终成为2021年1月6日“国会山骚乱”的导火索,而那天正好是美国国会确认总统选举结果的日子。在当天确认程序中,有100多名共和党议员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创下历史纪录,他们的理由都是选举造假或不合法。共和党及其支持者对选举结果的这种质疑,也就此成为笼罩在美国选举制度合法性上的巨大阴影。
如果说选民的权利在选举后仍能被夺走,那么在选举前通过种种“合法手段”限制甚至剥夺选民的选举权,就显得很“普通”了。美式民主虽然号称“一人一票”,但无论从程序还是实质上来说,从来没有真正实践过这个说法。比如,过去几年,包括亚利桑那州和佐治亚州在内的许多州,就不断通过立法对选民注册和投票进行所谓“规范”,比如要求选民必须提供哪几种身份证明等,这种种“规范”实质上限制或剥夺了部分群体,特别是少数族裔群体的投票权。
再比如,美国总统选举表面看起来是“直接选举”,但实际上各州选民投票的结果只能决定本州选举人团将票投给哪位候选人。这种选举制度不但放大了人口较少州的选民票的权重,“赢者通吃”的规则更在两党制下令选举日渐变为少数几个州的争夺,而在所谓的“蓝州”和“红州”中,不但少数派选民的声音被淹没,一些所谓“基本盘”的州更是被漠视,选民手中空有选票却不能左右结果。这种局面也让很多选民对选举和投票心灰意冷,从而放弃投票,这何尝不是对选举权的另一种“剥夺”呢?
越来越多的乱象表明,美国的民主制度逐渐异化和蜕变,已经越来越背离民主制度的内核和制度设计的初衷。金钱政治、身份政治、政党对立、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种族矛盾、贫富分化等问题愈演愈烈,民主制度的功能出现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