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德国是一个充满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中欧大国。德国的主要民族是日耳曼民族,有悠久的历史。1138年,霍亨斯陶芬王朝开始统治德国,王朝的第二个皇帝巴巴洛萨腓特烈一世(1152—1190)好大喜功,抱有统治“世界”的野心。因此,他把德意志帝国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向外侵略,侵占了意大利和西斯拉夫人的大片土地。在十字军东征后,条顿骑士团又向东欧扩张,侵占了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大片领土,使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不断扩大。然而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矛盾重重,到中世纪晚期,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衰落,分裂为许多邦国和骑士领地,各邦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展开了争夺权力的斗争。

普鲁士邦国是靠军事扩张建立起来的,普鲁士精神是在普鲁士侵略扩张中建立的,因此普鲁士精神是一种充满侵略性的军国主义精神。普鲁士精神带有狂热的奉献精神,其内容庞杂,包括热爱德国历史,热爱德国的土地、家园和德国的一切,以及歌颂军国主义等。普鲁士精神是德国的农业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产物,与英、法等国的人文自由主义传统格格不入。但是普鲁士精神在德国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德国民众,特别是中、下层民众的赞同。

普鲁士精神带有强烈的种族主义传统,具有普鲁士精神的思想家鼓吹日耳曼种族优越论,宣扬日耳曼人优于其他东欧的民族,日耳曼民族有权统治其他民族,特别是有权统治低等的斯拉夫人和东欧人。普鲁士精神充满反对犹太人的思想。在欧洲,由于宗教原因,存在反对犹太人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反犹主义达到高潮。犹太人被看成异教徒、恶棍和阴谋家等,德国犹太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这时德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许多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存在失业和贫富悬殊问题。反犹主义者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都归罪于犹太人。而当大批贫穷的俄国犹太人涌入德国和奥地利后,日耳曼人的反犹情绪就更加激烈。他们认为这些种族低劣的外国人闯入德国,不仅会夺走德国人的饭碗,而且他们的后代将降低德国人的素质。因此应该驱逐犹太人、消灭犹太人。这样,反犹的主要考虑,就从中世纪的宗教原因,变成近现代的社会经济原因,最后变为民族和种族的仇恨。德国的普鲁士精神和反犹传统,为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意识形态基础。

欧洲民族主义的泛滥,助长了德国普鲁士精神的发展。德意志民族在抵抗拿破仑的侵略中,民族主义觉醒,要求国家统一的呼声高涨。但是在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千方百计阻碍德国的统一。在普法战争后,德国实现了统一。但是普法战争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德法之间的矛盾,双方的领土之争和其他矛盾仍然继续着。而且在普法战争后,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俾斯麦执行反对西方传统自由主义的政策,这种政策既封建又保守。俾斯麦的政策更加强了德国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加强了传统的普鲁士精神,使之向极端民族主义方向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和法国的外交政策,是围绕着孤立对方、防范对方和打击对方来制定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两大军事同盟,也是在法、德的特别努力下形成的。因此德法矛盾,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并没有找到解决战前欧洲矛盾的好办法,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德法之间的矛盾。战后法国削弱德国的政策,加剧了法德矛盾。德法领土之争,虽说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之争,但它也是一种民族国家之间的领土、资源和发展问题之争,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可怕的是,这种斗争具有民族主义的号召力,非常容易演变为战争。德法之间潜在的战争危险,是欧洲战争的根源之一。围绕这对主要矛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事实上形成了两个战争集团:以德国和德国控制的国家为一方;以英、法等国为一方。德国咄咄逼人,而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欧洲法西斯主义发展到了顶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思想混乱、经济凋敝、政局不稳,人民普遍担心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传播。而法西斯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原则,是一种新的理想主义思想。法西斯主义要求结束阶级斗争,抛弃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者认为,民主是没有效率的,需要专制。法西斯主义求助于古代的民俗和对部落的忠诚,求助于神话和迷信。这样,法西斯主义者得到了既不满意资本主义、又害怕社会主义的下层阶级的支持,吸引了大批群众。在欧洲,法西斯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陷入了危机之中,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种族、政治、宗教等方面的纠纷困扰着人民,人民感到苦闷和绝望。许多人求助于德国古老的神话、迷信普鲁士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法西斯主义就有了滋生的土壤。于是,希特勒普鲁士精神与沙文主义、排他主义、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种族优劣主义等联系在一起,发展为法西斯主义。

希特勒在创造德国法西斯主义时,特别注意从民族主义入手,蛊惑人心,从普鲁士精神的角度宣传法西斯主义。例如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从社会达尔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和军国主义的角度写道:“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它的任务是使他们的民族的繁殖和他们的土地的大小,能够有一种自然和适当的比例,而保证种族的生存。”他在1928年口述的《第二本书》中讲到:“德意志民族自从历史地进入世界历史以来,就一直处于空间危机之中。”希特勒还说,德国祖先获得的土地,是靠奋斗得来的,现在要扩张土地,也只有依靠武力,向东方,即东欧和苏联夺取“生存空间”。为此,需要废除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军备限制的条款,占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失去的土地,夺回原属“德意志民族”的欧洲其他领土,并强占欧洲大陆和其他大陆的另外一些领土,“缔造一个大帝国,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要包括进去,它要北起挪威,南至意大利北部”。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提出的第一目标就是:不仅要吞并奥地利,而且要吞并约有300万日耳曼人居住的西捷克地区(即苏台德区),收回在波兰的德意志人居住区。这些目标为充满普鲁士精神的民众所接受,而且得到欧洲绥靖主义者的容忍。

希特勒法西斯主义,具有很强的侵略扩张性。希特勒上台后,曾说他的政权继承了德国腓特烈大帝建立的第一帝国和俾斯麦建立的第二帝国,所以他自称“第三帝国”。纳粹发售的印有腓特烈大帝、俾斯麦、兴登堡和希特勒肖像的明信片上所写的文字,就可以充分说明法西斯继承了普鲁士精神。在这种明信片上,印有德国是由“国王所征服的、由亲王建成的、元帅保卫的、士兵拯救和统一的”等字样。其中国王指腓特烈大帝,亲王指俾斯麦,元帅指兴登堡,士兵指希特勒。由于人民对资本主义的不满,德国纳粹的宣传,很快就赢得了大量民众,使希特勒在选举中获胜,并掌握了政权。

开始时,由于法西斯主义提倡暴力,大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并不喜欢法西斯主义。但是当希特勒和其他法西斯主义者向他们保证,如果希特勒上台,将不会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不会触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会损害私有财产,而且将反对共产主义,大资产阶级和统治阶级便立即表示支持法西斯主义,并很快把政权交给了希特勒。希特勒上台后,在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按照他在《我的奋斗》中拟订的计划,以普鲁士精神为力量,开始了收复德国“失地”的行动。他先合并了奥地利,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然后开始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纵观德国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史,人们不难发现,普鲁士精神是德国法西斯主义的核心和支柱。德国民族主义充满了普鲁士精神,希特勒利用了普鲁士精神。希特勒在普鲁士精神的基础上,混合了社会达尔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和反犹主义等,发展了德国牌记的法西斯主义。因此德国法西斯主义得到不满现状的德国人,特别是得到具有普鲁士精神传统的、充满大国沙文主义思想的德国人的支持,也使欧洲绥靖主义者容忍德国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在欧洲的侵略扩张。这样,希特勒法西斯政权崛起后,德国被压抑已久的、潜在的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能量就很容易地被释放出来,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