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本案例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阐述外交质量这一无形的力量对于国家权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外交何以成为构成国家权力的不同因素的催化剂,并引导学生思考外交传统和机构以及杰出人物对于国家外交质量的影响。
本案例讲述过程中可以联系黎塞留外交、梅特涅外交、俾斯麦外交、1890—1914年之间的法国外交等历史事例,向学生展示外交如何运用国家权力的不同要素影响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国家的外交质量。
【注释】
[1][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50页。
[2][美]西达·斯考切波: 《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72—73页。
[3]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页。
[4]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56页。
[5]刘合波、王黎:《生存资源与国际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探析》,《国际论坛》2012年第4期。
[6]这是17世纪诗人约翰·克利夫兰的诗行。他用纽卡斯尔暗示英格兰煤业带来的财富。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13世纪成为煤炭出口港,16世纪后成为煤炭出口中心。
[7]日本学者速水融在区分欧亚大陆两端的文明时指出,亚洲文明以增加劳动力的手段提高农业或手工业产量,是为“勤业革命”;英国以及后来的欧洲其他文明以机器和非人力能源代替人力的方式增加产量,即所谓的“工业革命”。
[8][英]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管可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3—47页。
[9]郑亚楠:《近代日本人口政策的历史考察》,博士学位论文,南开大学,2014年5月,第121—125页。
[10]张翼:《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升——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光明日报》2021年5月12日。
[11][英]本·威尔逊:《深蓝帝国:英国海军的兴衰》下,沈祥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710—715页。
[12][美]马汉:《海权论》,一兵译,同心出版社2012年版,第35—38页。
[13][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修订版),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第72—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