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大东亚共荣圈”这个词,许多中国人并不陌生,在许多以抗日为主题的电视剧、电影中经常提及,它们通常是以这样的场景出现:日伪军在举行宴会时,指挥官发出“共同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祝贺词,随后伴随着的是日军的疯狂叫喊。这其实是一种真实的历史再现。那么“大东亚共荣圈”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它会引发日军如此疯狂的举动?

“大东亚共荣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在东亚、东南亚、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殖民大帝国体系,以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在该地区的影响的侵略计划。“大东亚共荣圈”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最早可追溯至1936年8月7日广田内阁出台的《国策准则》,该准则主要是为了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为日本向东南亚扩张势力做准备,以确保日本军国主义获得源源不断的军需物资,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随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军政当局面临战争长期化的局面,因此,1938年11月3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公开其称霸东亚的野心。随着德军在欧洲战场取得节节胜利,日本担心英、法、荷等老牌殖民帝国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会被德国攫取,因此在1940年7月,近卫内阁召开“荻漥会谈”,会谈的讨论方案最终整理成《基本国策纲要》。纲要将东南亚包含在“东亚新秩序”的内容中,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的,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大东亚新秩序”从一个口号变得有了具体的内容。

《基本国策纲要》发表一周后,日本的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之后的演说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随后,松冈开始为他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四处奔走,希望能获得美、苏、德等世界主要强国的认同,从而在欧洲战场分出胜负之前,将大东亚完全置于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松冈首先会见了德国驻日大使奥特,希望德国承认将法属、荷属印度支那等地区置于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但德国大使对此不置可否,这让松冈意识到“共荣圈”不能只停留于政治口号。1940年9月27日,在日本的推动下,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签署,日本以“承认并尊重德国、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指导地位”换取“德国及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指导地位”。[17]通过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日本在东南亚的利益得到欧洲霸主德国的承认。为了在接下来的对美、对苏交涉过程中取得顺利,9月28日,松冈在他的《帝国外交方针要纲》中勾勒了他接下来的外交路线:“迅速同德意强化以世界政策为基调的合作,主动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时利用德苏的压力以实现日华的全面和平,继而促进大东亚共荣圈的确立……给英美施加压力,在德英媾和中斡旋,进一步调整日美关系,在日德苏美英间设立保障和平的机构,重建世界和平。”[18]

松冈在对苏交涉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由于苏联主要焦点在欧洲战场,担心陷入东西受敌的不利境地,遂与日本妥协达成《苏日中立条约》。条约的签订使苏联在中日战场上转为中立立场,同时中止了对华的援助。有了苏联的保证,日本加紧了对中国、南太平洋的侵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松冈在《帝国外交方针要纲》中将英国、美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也划在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内,可想而知,让美国承认“共荣圈”的交涉并不现实。为了减少交涉阻力,松冈以“共同开发大东亚圈”以及承认美国在西半球既存的势力范围作为条件来达成与美国的相关协议。然而从1941年4月达成的《日美谅解案》来看,美国虽承认有关“共同开发大东亚共荣圈”的内容,但却提出日军退出中国战场,维护东亚、南洋各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等内容。松冈在得知《谅解案》内容后,感到极为不满,于是提出“松冈修正案”,要求美国默认日本对中国的占领和向东南亚的扩张,但随着二战局势的变化,在随后的谈判过程中,美方的态度也越发强硬,两国交涉陷入困境。

松冈洋右对美交涉的失败,不仅没能让美国承认日本在东亚的势力范围,反而随着国际局势的演进,日本还面临着美、苏、英、中、荷等国对日本的包围态势。1941年7月,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借口内阁改造,将松冈免职,转而任命东乡茂德为外务大臣。面对越发对日不利的国际形势,日本政府感到形势之紧迫,遂以“没有解决方法”为由,直接把“共荣圈”构想和日本的“自存自卫”联系在一起,为其南进政策赋予正当性。随后,近卫文麿将“大东亚共荣圈”上升为日本国策,加快“共荣圈”的建设。

1941年10月18日,东条英机上台后,将“大东亚共荣圈”建设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占领“东南亚”,设立“大东亚省”,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共荣圈”彻底成为日本挑起“大东亚战争”的理论口实和后勤保障,在“民族解放”谎言下变为日本及其扶植傀儡政权的自我满足。[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