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拿破仑是一个有杰出才能的资产阶级军事家、外交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个贪婪成性、野心勃勃、飞扬跋扈,为了达到统治目的不择手段的资产阶级统治者。
拿破仑在执政期间,所实行的一切对内、对外政策,其进步性主要表现在,他为法国大资产阶级保护与巩固了法国革命的最主要成果——资本主义所有制,并用法律形式巩固下来,使资产阶级和农民可以无任何阻碍地充分利用他们获得的土地和财产,从事工商业活动,进行自由贸易,发财致富。这样,拿破仑就为法国资产阶级奠定了坚固的社会经济基础。此外,拿破仑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原则、革命制度、革命理论推行到他征服的封建国家里,在那里起到了瓦解封建势力的积极作用;在那里培育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种子,为那些国家今后的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所有这些就是拿破仑在历史上所作的巨大贡献,这也是19世纪欧洲各国的进步哲学家、文学家和诗人歌颂他赞美他的原因。
拿破仑的反动性主要表现在,他反对民主思想,轻视人民,仇视进步思想,飞扬跋扈。在他执政期间,不仅取消了共和国和革命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切革命民主原则,还反对任何自由。他置人民群众于唯命是从和奴隶式的生活地位。他在政治上比起雅各宾派革命民主专政时期倒退得多了。在对外战争中,尤其是在他称帝之后,他肆意扩张侵略,改划欧洲版图,分割被征服国家的领土,掠夺各国各族人民的财产,给被征服国家和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这就是他的反动性和在历史上的罪过,也就是19世纪各国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斥责拿破仑的原因。
拿破仑帝国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长空,照亮了整个欧洲,而又转瞬即逝。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正式加冕称帝,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帝国盛极一时,政权延伸到了除巴尔干半岛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但是仅仅过了十年,1814年盛极一时的拿破仑帝国,随着拿破仑被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而土崩瓦解了。其原因如下:
第一,家天下的统治窠臼。
拿破仑帝国建立后,特别是1810年前后,拿破仑帝国达到了鼎盛,维斯瓦河以西的欧洲几乎全部处于拿破仑帝国的统治之下。“唯亲”是任何一个王朝或国家生存的大忌。结果事与愿违,拿破仑的这些亲属们在所辖领地中饱私囊,贪婪腐败,各自为政。最后大部分都被所辖领地的人民赶下了台。到了拿破仑统治的后期,他的专制独裁思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807年,他恢复了贵族制度,大肆封官赐爵,恢复了旧封建王朝的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封号,他封的贵族头衔有1000多个。他的政权也变得更加贵族化。同年,拿破仑还取消了保民院,并使元老院完全从属于他,立法院也几乎是形同虚设,整个国家机器就成了听命于他个人意志的工具。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逐渐背弃了卢梭的思想和大革命的共和主义原则,仿效过去,或恢复过去,重建教会,成立帝国,同欧洲的封建王朝达成妥协,拿破仑政权的革命性也逐步丧失,从而“为正统的王朝复辟铺平了道路”。拿破仑帝国的大厦可谓是外强中干。
第二,自我感觉良好的“大陆封锁体系”。
纵观拿破仑的一生,他所要追求的是侵略、法兰西的强大以及法国资产阶级的霸权。在拿破仑看来,阻挠和破坏他在欧洲称霸的国家主要是英国,而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的主要力量是经济。欧洲普、奥、俄几个专制国家财政不支,若没有英国的巨额财力支持和补给,它们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坚持到底。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拿破仑重挫普鲁士之后,俄国曾犹豫与法国继续作战,是英国用金钱推动俄国准备对法战争的。因此,拿破仑认为在经济上遏制英国,对于反法同盟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1806年11月20日拿破仑在刚刚攻占下的柏林发布第一道命令,即《柏林敕令》,宣布:“不列颠处于封锁状态”,“禁止与不列颠诸岛的任何贸易关系”,“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的或与它结盟的国家输入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货物”,“居留在欧洲大陆上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一切商品都予没收”。这标志着法国大陆封锁的开始,1807年,法国又颁布了《枫丹白露敕令》和《米兰敕令》,对英国实行全面封锁。以后,普鲁士、奥地利、丹麦、西班牙、葡萄牙也被强行加入法国的“大陆封锁体系”。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体系对英国的打击最初是沉重而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做法的效应逐渐消失,原因在于推行大陆政策的前提是大陆的绝对统一,因为不完全的封锁等于没有封锁。而拿破仑帝国是一个在武力征服之下支离破碎的松散联合体,再加上大陆其他国家对大陆封锁体系的阳奉阴违,各国之间贸易走私猖獗,等等,这一切都是导致大陆封锁体系瓦解的潜在威胁。大陆封锁体系的最终结果是,拿破仑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法国的经济雪上加霜。
第三,“西班牙溃疡”与“俄罗斯寒冬”。
拿破仑的一生英名与军事连在一起。他虽然被称为“战神”,但是他也犯过许多错误,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入侵西班牙和俄罗斯。
1807年10月,为了解决大陆封锁体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裂口”,即将葡萄牙和西班牙拉入该体系之中,拿破仑出兵葡萄牙,粗暴地干预西班牙的王室纠纷,并将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扶上西班牙国王的宝座,激起了西班牙人民的强烈愤慨:1808年5月,西班牙首发起义,起义迅速蔓延各地。拿破仑陷入了人民起义的汪洋之中,始终未能扑灭西班牙人民的起义之火。西班牙战场成为牵制法国军事力量、动摇法国大陆体系、耗尽帝国资源并最终成为导致拿破仑帝国“坏死”的“西班牙溃疡”。
1812年,拿破仑的声威达到顶峰。他把俄国看作是争霸欧洲大陆的最大障碍,便于6月24日率军50万入侵俄国。初期法军进展顺利,攻占重要城市斯摩棱斯克。8月底,俄军换帅,由库图佐夫任总司令。9月初,俄法两军25万人在博罗迪诺会战,双方损失惨重。法军伤亡5万多人,俄军伤亡4万多人。俄军撤出莫斯科,展开游击战。法军在饥寒交迫下,于10月19日撤出莫斯科。一路上遭到俄军和游击队的袭击。这时,俄国的严寒冬天到来,法军在四面攻击和严寒冻饿的轮番打击下,损失惨重。12月底,当法军撤出俄国时,全军仅剩2万余人。拿破仑在西班牙和俄罗斯的失败是帝国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
第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武力。
拿破仑依靠武力起家,武力成就了拿破仑帝国,也导致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军事的过度扩张是帝国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穷兵黩武挖空了国家的财力,也耗尽了国家的军力。连年征战,不得休息,导致拿破仑帝国日渐衰落。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在四分之一世纪里连年战争而力量消耗殆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了。”
拿破仑兵败后,被流放到遥远的位于非洲南端的圣赫勒拿岛,病死于此地。拿破仑帝国由此画上了句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