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法国大革命,如果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是始于1789年。实际上,它开始是作为贵族革命始于1787年的。
当时的法国贵族因反对国王路易十六试图征收一种统一税以弥补因支持美国革命所造成的财政亏空,而借此恢复贵族在16、17世纪丧失的权力,迫使路易十六让步答应在1789年召开久已闲置的三级会议。但出乎贵族的意料,三级会议如期召开时,在平民的抗议下路易十六被迫让三级会议改组为国民议会。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联合取得了第一个胜利,成为议会的多数。
而当国王企图派兵进行镇压时,爆发了巴黎的平民起义。大批小资产阶级民众涌向街头,攻占并摧毁了巴士底狱。于是,革命由资产阶级革命又转变为民众革命。 “巴士底狱的陷落标志着民众登上了历史舞台。”革命由巴黎扩张到农村,农民拿起武器,烧毁庄园,夺取土地。国民议会被迫投票,废除了封建制度,没收了教会土地,改革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特别是通过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简称《人权宣言》)。宣言阐明了关于自由、财产和安全的基本原则,第一次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口号,并从此传播到整个欧洲和世界。直到这一阶段,法国革命依然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伟大的进步意义。
随着1792年战争的爆发,取代国民议会的国民公会,不断向左转,到雅各宾派取代了吉伦特派,一个空前恐怖的统治时期出现在法国。不仅是路易十六,就是原先的革命者也纷纷被送上了断头台!最后,只得由拿破仑这位“开明君主”来收拾残局。
对于拿破仑,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有功亦有过。在国内,拿破仑可以说是一位“开明的专制君主”,结束了骚乱,建立起了可信的政府。对外,“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16]但他个人却野心膨胀,过度的军事扩张,特别是入侵俄罗斯的失败,使原来拥戴他的人民转而成了他的掘墓人。
托克维尔和傅勒认为评价法国大革命要做好两大区分。一要把1789年同1793年这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区分开来。他们认为,在1793年之前,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完成了,它开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1793年之后,革命走向了反面,违背了革命所确定的原则,异变成“多数暴政”。二要把革命的主旨同参加革命的人区分开来。大革命的主旨,开创了一种普适的民主文化,这是非常伟大的;但参加和指挥革命的人,则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容易重走老路。大革命留下的遗产,也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民主文明,又有专制、独裁、残暴的乌托邦野蛮。这样的评价,应该说是公平的。就看后人如何接受了。
正由于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也有其两面性。它既从右的方面启动了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新潮流,却也从左的方面激励了后来布尔什维克那种极端的乌托邦大演习。从现有史实看来,一般易于接受前者影响的国家,多半是具有如下的背景:一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二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比较强大,可能掣肘统治者的威权;三是统治集团还不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四是没有外力对民族独立的威胁。而易于接受后者影响的国家,一般则具有如下的背景:第一,还未基本脱离农耕社会的发育阶段;第二,社会还未分离化,处于散乱无自组织能力的状态;第三,国家还处于君主文明或亚君主文明阶段;第四,国家已受到外力的严重威胁或有战争的危险。[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