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战争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石油作为一种能源对于工业和战争来说越来越重要,国家权力也越来越依赖于对石油这一重要资源的控制。
现代战争中的大多数机械化武器和车辆都是用石油驱动的,法国总理克雷孟梭在一战期间曾说:“一滴油的价值相当于我们战士的一滴鲜血。”然而,世界石油地域分布不平衡,消费区域与资源区域严重错位。一个国家石油能否自给自足,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其相对权力的变化。苏联石油可以自给自足,因此变得更为强大,而缺乏石油资源的日本一度变得相当虚弱。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等中东国家因为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0%以上,对国际事务产生的影响力得以迅速上升。1973至1974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联酋等几个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这些石油生产国减产提价或者中断供应,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上涨三倍多,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缓。石油禁运以及油价的暴涨,迫使西欧国家和日本在政治上做出了一些让步。法国和日本为了保证自己的石油供应,采取了独立的立场。美国也不得不在1973年的斋月战争后,成为阿以争端的调停者。可见,石油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生命血液”,在国际政治中具有“革命性”的重要性。
除了石油,某些对工业生产,尤其是对战争有重要意义的原材料等自然资源,对国家权力也拥有莫大的影响力。这一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特定阶段的战争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是否控制铀对于国家权力无足轻重。然而,自从人们在1940年代掌握了如何从铀原子中释放出原子能,并且把这种能量用于战争以后,一个国家是否拥有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在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地位。苏联、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权力上升了,其他缺少或无法得到铀的国家地位就相对降低了。
此外,一个国家粮食是否能够自给自足,或者接近自给自足,同需要粮食进口的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美国在粮食方面可以自给自足,所以不会由于担心国内民众挨饿而在外交政策上束手束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之所以被《人民日报》誉为“侠之大者,国之仁士”,是由于他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只能生产英伦三岛所需粮食的30%,在战争中由于德国的潜艇战和空袭,英国进口粮食的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从而使国家生存面临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