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亚当·斯密认为,“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的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3]500多年前的欧洲人恐怕想不到,拉开近代世界序幕的居然是比利牛斯山南面的两个边缘小国。

近代以前,欧洲人普遍认为, “欧洲到比利牛斯山为止”。这就意味着,终年积雪的比利牛斯山不但分割了法国和伊比利亚,而且把伊比利亚排除在欧洲之外。然而,正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开启了近代欧洲长达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扩张。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事件?

首先,对财富的渴望是海外扩张的强大动力。伊比利亚半岛土地相对贫瘠,物产不丰,不论是国王、贵族、商人还是普通百姓,都希望通过开疆拓土获得更多的荣耀和财富。对于国王而言,扩张是获取领土、财富和解决国内冲突的好办法,尤其是与富饶的东方通商,意味着不尽的财富。对于贵族而言,扩张意味着土地、抢劫和掠夺的机会。中世纪的欧洲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这使得非长子不得不自谋出路。贵族之家的孩子们没有劳动习惯,普遍选择通过从军发财。倘若到国外去打仗,即便没有抢到别的东西,也能轻易获得一块自己的土地,尽管土地的主权属于国王,但实际是由贵族在经营。于是,不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海外扩张中打头阵的大部分是贵族,特别是小贵族。在扩张中,国王为贵族找到发财致富的道路,贵族也以荣耀和土地来回报国王。

对于商人而言,扩张意味着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贸易量。贵族参与海外扩张时,商人紧随其后;贵族专注于国内纷争而无暇关注海外时,商人也独立承担起海外责任。哥伦布在首航美洲前,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扩张意味着能够获得自己的土地,帮助自己和国内的亲友填饱肚子。日后从美洲引进的玉米和马铃薯,就为帮助人们度过饥荒时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伊比利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普通水手和移民主要由平民百姓构成。

之所以各阶层都关心扩张,是因为伊比利亚各阶级权利与义务都比较固定,统治者不能随便加重下属和臣民的负担,否则会受到合法抵抗。因此,任何阶层想要获得额外的好处,很难靠压榨另外的阶层来取得,只能通过向外扩张解决。葡萄牙史家萨拉依瓦曾指出:“扩张运动是由于国内找不到有理想报酬的机会而引起的一场向国外迁移的运动。”[4]这与15世纪中国的情况大为不同。当时的明王朝权力集中,皇权强大,分蛋糕的权力通常在一个或少数人身上。分不到蛋糕或仅仅分得少量蛋糕的人往往是社会中的弱者,光靠他们自己一般没有能力再去弄一块蛋糕。因此,尽管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似乎表明中国有实力在葡萄牙发现非洲前就绕过非洲,发现葡萄牙,但中国却缺少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冲动。

其次,宗教是促成海外扩张的另一因素。自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伊比利亚起,穆斯林就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传统的、永远存在的敌人。收复失地运动以后,伊比利亚人把反伊斯兰教的斗争推向了海外。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凡是有人的地方都应该有基督教。1344年,教皇克莱门六世宣称,教皇是基督教在世上的代表,有权处理大西洋上新发现的岛屿,也有权通过战争使当地居民皈依基督教。这就为未来欧洲人对非西方国家的征服提供了理论依据。当时西葡两国在大西洋上的扩张都有待教皇的批准,或者需要教皇的训令使其合法化。从此扩张有了宗教舆论支持。

再次,伊比利亚拥有适宜航海的自然条件。伊比利亚的自然条件虽然不适宜发展农耕,但却非常适合发展航海事业。葡萄牙和西班牙拥有漫长的海岸线,许多人不得不依靠大海维持生计,由此掌握了大量航海知识。当他们不断发现位于大洋远处的岛屿后,就设想会有更多岛屿和财富有待于发现,进而专注于航海事业的发展。

最后,民族国家的建立是促成海外扩张的政治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15世纪末把阿拉伯人赶出了西班牙,并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国家的统一和强大的王权为海外扩张提供了政治保障,使伊比利亚成为冲出大海,引领近代潮流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