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绝对君主制在法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地位,此政体源于古老的等级封建制,但同时拥有自身特质,特别是权力的高度集中。
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看,在法语中绝对君主制和绝对王权是含义相近且可相互替换的两个概念,但是后者的含义更为宽泛,例如文学绝对主义和哲学绝对主义。根据《拉鲁斯百科全书》的释义:“绝对君主制或绝对王权是指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且君主行使一切职权(立法、司法、行政)的政治制度。”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绝对君主制为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拥有绝对权力的制度,类似独裁王权或独裁统治。绝对王权的核心在于王权不再受到其他政治机构(司法、立法等)的制衡与监督。”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均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国家,而法国正是这种政体的典型代表,因此历史学家将这一公认现象称作“绝对君主制”。可以说绝对君主制或绝对王权是由国王(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国王)个人统治的强力集权式的国家管理方式。
绝对君主制通常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由于君权神授,国王是法律的唯一来源。不过,如若国王本人违反了上帝的法律或自然法,人民在理论上仍有权反抗,即王权部分受限于它本身的特质;其二,国王依靠常备军和官僚机制管理国家。
关于路易十四建立绝对君主制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在他登上历史舞台前,法国便已有绝对君主制的酝酿。绝对君主制是欧洲封建制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路易十四继续发展绝对君主制通常被认为是历史的延续。法国王权的集中早在路易十四出生前就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呈现出分裂的特点,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他自己的领地和整个法国。实际上,由于金字塔式的封建制度,国王如同一个大领主只拥有自己的王家领地,而封臣往往拥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领主的封臣只向其封君臣服,而不受国王掌控。在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中,封地的来源多种多样,某一封臣可能向不止一位封君尽忠。另一方面,王权与其他权力严重重叠。例如,作为精神与意识形态的统治中心,天主教会和教皇同样执掌着全欧洲。教皇本身亦为一位大领主,教堂和修道院均有自己的土地与立法体系。因而,权力的分配呈现出混乱和复杂的局面。面对行政管理上的重重问题,法王一直尝试削弱贵族的影响力,并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直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一系列战争的爆发、饥馑的蔓延和黑死病的肆虐,贵族集团逐渐失去了权力上的优势地位。相反,随着货币经济的出现和武器装备的改进,国王逐渐有能力组织起力量强大的正规军,并加强中央集权。简言之,法王路易十一开启了法国绝对君主制的时代,直至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王权集中走向顶峰。
其次,路易十四童年时代的经历也对他走上绝对君主制之路有着极大的影响,该因素也常被认为是绝对君主制的直接与具体原因。父亲路易十三逝后,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继承大统。由于路易十四年龄尚幼,他的母亲安娜成为摄政王。从其父直至路易十四继承王位,来自意大利的宰相们(孔奇尼、黎塞留、马扎然)在法国掌权。尽管先王们都曾做出过努力,大权却从未真正属于国王。此时,三十年战争使法国满目疮痍。为平衡战时国家财政,马扎然不得不采取一系列应急财政措施。马扎然的改革激怒了贵族和法国人民,因而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运动在法国席卷开来,即投石党运动。面对法西战争和国内的骚动,路易十四和母亲被迫逃离首都。投石党运动和连年的对外战争让年轻的路易十四意识到了王权集中和重振法国实力的重要性。从法国社会的角度来看,骚乱过后法国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社会稳定,路易十四理解他在未来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人民的心理需求。此外,投石党运动吓坏了宰相马扎然,也影响了他未来的动向。作为路易十四的辅政大臣,马扎然建议路易十四本人亲理国事,不再任用任何宰相。
最后,路易十四内政外交各方面的政策均促使法国的绝对君主制走向顶峰。路易十四亲政后,深刻懂得掌权法国的不易。他接受了马扎然的建议,不再遴选任何可能威胁王权的宰相。与此同时,他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加速王权集中,直至完全建立绝对王权。
政治上,路易十四为其宫廷打上了自己的人格烙印。他无意召开可能威胁王权的三级会议,相反他利用马扎然的亲信组建内阁。除了治国精神有所改变之外,一切照旧。国王要求大臣们做详细的汇报,他本人为一切事务做最终决定,任何人都无权在国务会议上以国王的名义做出决定。他本人还颁布了《路易法典》。凡尔赛宫建成后,路易十四要求所有贵族迁入凡尔赛。一方面,他紧密监视宫廷贵族;另一方面宫廷奢侈炫目的生活让贵族沉醉其中,毫无反抗之志。
经济上,路易十四成绩斐然。在路易十四的允许下,柯尔伯实施经济改革,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法国经济腾飞,法国殖民地得到大力开发。法国经济的复兴确保了路易十四在各方面的影响力和权力,特别是军事领域。
军事和外交上,路易十四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并利用战争为筹码进行战事谈判。尽管战争大量消耗了法国国力,它也同样对外彰显了法国的实力,为法国赢得领土,让路易十四在欧洲荣光四射。鉴于法国国家利益和个人荣耀,路易十四可谓是戎马一生,战争的胜利为其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他从而能执掌全局,维持绝对君主制。
宗教上,路易十四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尽管出于国家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从不认可教皇在法国拥有的优势权力地位。路易十四统治初期的宗教政策相对温和,继续执行亨利四世所颁布的《南特敕令》;在其统治后期,单一宗教的思想逐渐成为其主导宗教政策,废除《南特敕令》,颁布《枫丹白露敕令》,力图强迫所有新教徒皈依天主教,他甚至默许龙骑兵的行为。对于冉森教派,路易十四依旧采用残忍政策,对异教徒进行迫害镇压。此外,他本人支持高卢教会和四点宣言的颁布,反对教皇在法国拥有的特权。尽管路易十四的宗教政策呈现出强权特点,并激化了法国与新教国家、教皇之间的矛盾,但这一切象征着法国成为欧洲强国,路易十四本人是法国世俗和精神的双重最高领袖。
文化上,路易十四同样功勋斐然。在这一时期,他是著名而富有的文艺事业资助者,建立凡尔赛宫,发明众多宫廷礼仪。他利用宫廷的繁文缛节麻痹贵族,特别是宫廷严格的等级制度剥夺了贵族反抗的权利。此外,他本人也资助众多如莫里哀一样的文艺工作者,但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均在为绝对王权服务,美化其王权的正统性与神圣性。文艺审查工作同时进行,禁止任何文艺工作者公开指摘路易十四。他的文化政策从不只服务于他本人,法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对外彰显着法国的强大。这一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功,欧洲其他王公贵胄均称赞并模仿法国艺术,最好的例子便是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模仿巴黎修建了圣彼得堡新都。
在路易十四掌权期间,法国绝对君主制发展至顶峰。究其原因,首先,王权集中为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路易十四只是顺应历史潮流,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其次,由于路易十四童年时期的特殊经历,他本人一直有意愿完成这一宏图;最后,路易十四一生励精图治,采取各项政策,以实现其王权集中和国家强大的夙愿。以上三点原因保证了在其统治期间,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发展必然走向高潮。[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