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荷兰精神的突出表现就是节俭、创新和勇于探险的资本主义精神。荷兰商人摈弃了欧洲其他国家贵族的奢侈生活方式,为17世纪荷兰的崛起注入了精神力量。一位法国商人曾经感叹:“法国商人从经营贸易获得巨额财富之日起,他的孩子就不再承袭父辈的职业和技艺,而是进入官场……而在荷兰,商人的孩子常常继承父辈的职业和技艺。由于金钱不从商业中抽出,而是经常父子相传,家族承袭,继续留在商业之中,因而商人彼此联姻的结果,使得单个荷兰商人比单个法国商人能够更容易地从事北方和莫斯科的贸易活动。”[12]

与此同时,荷兰民族性格中的善于创新,为荷兰资本主义的崛起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荷兰人不仅发明了海上现场腌制保存鲱鱼的技术,开辟了国内外广阔的鲱鱼市场,而且在转运和销售中国瓷器到欧洲各地的同时,模仿烧制青花瓷出口国外,甚至发明了造价低廉、货运成本比其他国家便宜三分之一的三桅帆船,在欧洲海运业中独占鳌头。

此外,荷兰人勇于探险的精神也为海上贸易的发展注入了活力。1594至1597年,威廉·巴伦支为探索经北方海域到达中国和印度的新航线,三次驶入北冰洋海域,亦即后世所称的“巴伦支海”。1616年,勒美尔和斯考顿抵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至1643年,到澳大利亚探险的塔斯曼在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登陆。他们的冒险精神是荷兰打破西班牙的经济封锁,开辟海外贸易的新局面不可忽视的因素。

然而,崇尚奢靡、耽于享乐的荷兰现象却成为17世纪末荷兰黄金世纪结束的重要社会文化原因。不但荷兰贵族和富商模仿法国的生活习俗和使用进口商品,普通荷兰人也不遗余力地仿效上流社会,把生意搁置一边,以收取利息维生,讲究饮食和衣着。社交娱乐活动中暴饮暴食和纸牌赌博盛行,吸烟现象普遍。曾经有人写道:“推开鹿特丹一家小咖啡馆的门,一阵烟雾迷住了眼睛,揉揉眼睛再一瞧,哇!里面竟有300人在抽烟。”[13]

享乐主义的社会氛围也阻碍了荷兰殖民地的开发。17世纪末18世纪初,荷兰人贪图安逸,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冒险。如果说17世纪东印度公司的驻外管理人员是一群勤奋的开拓者,那么18世纪的则是一群营私舞弊、贪污受贿之徒,他们在海外过着享乐腐化的生活。西印度公司虽然在美洲占有殖民地,但一直缺乏开发的人手。到这些殖民地的荷兰移民通常是在国内走投无路的穷人和孤儿,他们在美洲艰苦的环境下缺乏生存能力,许多人到殖民地不久便撒手人寰。即便在以新阿姆斯特丹交换到南美洲东北部的苏里南后,由于苏里南的英国移民带走了生产工具和奴隶,荷兰人对这块土地不知所措,任其荒芜。

17世纪末期,早期节俭、创新和勇于探险的荷兰精神荡然无存,崇尚奢靡、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社会氛围加速了荷兰黄金世纪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