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英国的强盛与英帝国是牢牢捆绑在一起的,殖民地是英国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的保证。经过几百年的扩张,到1914年,英国的殖民地面积达到33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和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4,总面积比英国本土大150多倍。[12]英国的殖民地遍及五洲,米字旗在世界各地飘扬,英帝国臻于极盛,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广袤的殖民地意味着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以及巨大的商品市场,为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眼中,“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东西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13]

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在资本输出过程中过度地投资于殖民地,也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广袤的殖民地为其提供了廉价原材料和市场,英国人不愿冒投资风险进行技术创新,故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被美国和德国赶超。其次,英国经济过于依赖殖民地,万一某一环节出了问题,经济链条断裂,便如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不堪设想。

果然,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帝国日薄西山。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都被卷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帝国发生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使其走向终结。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殖民地的离心倾向,最终导致战后英帝国的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加速英帝国的解体,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开战初期,英军在亚洲的不堪一击暴露了英国的脆弱,自治领和殖民地意识到英帝国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的保障,开始重新思考他们和英国的关系,这就削弱了英帝国的凝聚力。第二,在战争中,迫于战局需要,英国为了动员自治领和殖民地出钱出力,不惜许下各种诺言。帝国各地共派出500万军队投入战斗,为同盟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英国必须履行许下的诺言,这就为殖民地的独立提供了契机。第三,战争促进了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战争中联合国家提出民族自决的原则,这一原则直击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问题。有了民族自决的口号为后盾,殖民地早晚会与帝国分道扬镳。第四,战争使大批殖民地人民走出国门,开阔了眼界。战争结束后,他们成为本国民族主义的传播者,为英帝国培养了更多掘墓人。最后,战争中的盟国——尤其是美苏两国——对殖民主义都深恶痛绝,战后美苏成为两个超级大国,营造出瓦解英帝国的国际环境。从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缅甸、锡兰、马来亚、肯尼亚、塞浦路斯及非洲、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和印度洋岛屿的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英帝国仅留下“英联邦”的幻影。

英帝国的瓦解,使高度依赖殖民地原料和世界市场的英国经济变得脆弱。尤其是银行、保险、商品交易和海外投资等行业,一度受到较大冲击。英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因帝国的瓦解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而大打折扣。此后,英国不得不走出“帝国情结”,重新界定自身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