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石油规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石油常常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焦点因素。1960年,石油规制表现为同主要石油消费国政府密切相关的私人垄断。当时的石油价格在每桶2美元左右,有时被称为“七姐妹”的7家跨国石油公司决定石油产量。石油产量和油价取决于这些跨国公司的石油产量,以及富裕的、进口绝大部分石油的国家的需求量。

然而,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使国际石油规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生产国决定石油产量,从而极大地影响了石油价格,石油价格不再单独由富国市场决定。权力和财富发生了从富裕的石油进口国到较穷的石油输出国的大转移。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开始利用石油作为实现作战目的的另一种武器。阿拉伯国家使用石油武器的原则是“不对自己的朋友造成伤害”,而其目的即在于通过运用石油武器迫使美国等国家放弃支持以色列的立场,让以色列彻底从1967年6月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中撤出,恢复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

从总体上来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最初阶段,尽管阿拉伯产油国同意使用石油武器,但尚未形成有力而一致的举措,从而未形成钳制美国和以色列的有效力量,这也是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美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未予重视的原因。1973年10月14日美国向以色列空运武器的公开化、19日美国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成为阿拉伯产油国逐步采取提高油价、削减产量及石油禁运等措施的拐点。

在美国军援以色列的行动公之于众之后,沙特、科威特、伊拉克等6个海湾产油国于10月16日在科威特城召开会议,决定将轻原油价格提高17%,即提高到每桶3.65美元。石油公司认为,产油国单方面决定石油牌价势必会对消费国的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会造成未来油价的不稳定。事实上,这仅仅是石油危机的开始,随之而来的产量削减、石油禁运进一步将石油危机推向高潮。

17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科威特城举行会议,决定各成员国每月减产5%。18日,沙特决定立即将石油产量削减10%。阿联酋、利比亚、卡塔尔等国也先后进行了相应的产量削减。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住美国的援以行动,19日,尼克松政府决定向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此时埃及军队正陷于困境,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也正处于以色列的进逼之下,因此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成为促成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实施石油禁运的动因。

鉴于战争爆发后西方各国的不同立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将西方国家分为三类进行选择性禁运:第一类是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荷兰,对其实行完全禁运。从10月18日到31日,大多数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美国和荷兰实施了石油禁运。第二类是享有特许权的国家。由于英法两国早在10月18日之前就表明了不支持以色列和美国的立场,因此英法享有出口特许权,不受出口削减限制。第三类为欧共体的其他国家和日本,对其将每月减少出口5%。

从10月6日战争爆发到26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采取了提高油价、削减产量及实施禁运等令世界石油市场交错跌宕的措施,但这并没有改变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政策。因此,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阿拉伯国家继续使用石油武器,试图以此实现战场上未能达到的目的。

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为实现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的谈判,阿拉伯国家继续运用石油武器来施加政治压力。1973年11月4日,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科威特城再次宣布,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在9月份产量的基础上削减25%,到12月则将继续削减5%,但这不会影响到对阿拉伯国家友好的国家的出口份额。到1974年1月,阿拉伯产油国的原油产量从预期的每天2230万桶,下降到1790万桶,下降幅度为19.7%,比1973年9月的产量下降了11.8%。

除了以上措施外,石油输出国组织还采取了令世界石油市场更为激荡的措施:提高油价。1973年12月22—23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各成员国的部长,在德黑兰决定将石油价格由每桶5.12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基辛格称之为“第二次石油冲击”,是“20世纪的关键性事件之一”;石油输出国组织在48小时内的决定,就使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一年多支付400亿美元。

面临空前能源压力的西方国家,纷纷表明自己的立场。1973年11月6日,欧共体的9个成员国在布鲁塞尔发表共同声明,要求以色列结束对阿拉伯国家领土的占领。日本政府也发表声明,强烈反对以色列继续占领阿拉伯国家的领土。而对于美国提出的旨在缓解石油供应压力的建立国际能源行动组织的建议,西欧各国及日本都反应冷淡。事实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美国就对石油危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如何解决石油危机也成为尼克松政府外交决策的主要内容。而阿拉伯方面所关心的阿以和平问题却成为美国解除石油危机的筹码,这也使基辛格在促进阿以和解方面仅限于原则问题而非具体方案的探讨。进入1974年后,伴随石油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与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谈判陷于僵局,基辛格看到了解决石油危机与实现脱离接触的机会,这促成了基辛格的穿梭外交,也最终实现了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的脱离接触及石油危机的解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