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明治初期,刚刚推翻了德川幕府统治的日本,面临着新生国家建设的问题。当时的日本仍然维持着封建时代落后的税收方式(即以粮食作为税收),经济、产业与江户时代相比也基本没有变化。为了改变落后农业国家的面貌,从而尽快融入国际社会,1871年11月12日,一群肩负着日本命运、满载着日本期待的年轻人踏上了游历欧美的宏伟旅途,他们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岩仓使节团。使节团有46人,团长是公卿出身的岩仓具视,在他周围还围绕着伊藤博文、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山口尚芳等年轻官员,这些都是一群在明治新政府中身居要职,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政治精英团体。他们计划在10个月内游历欧美12个国家,向这些国家呈递天皇国书,进行改签不平等条约的交涉活动,同时广泛接触各国首脑政府官员和各阶层群众,实地考察欧美的政治、经济、司法、教育等。
岩仓使节团首先横渡太平洋,到达了美国的旧金山。在这里,第一次直面西洋文明的他们,被居所里每个角落充斥着的工业文明利器所彻底折服,华丽的灯饰、便捷的电梯以及水道等近代设施无一不让他们感到目眩神迷。作为远道而来的稀客,他们接连几天受邀参加了晚宴,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美国媒体的争相报道,这样热烈的欢迎一直持续到他们动身前往华盛顿。到达华盛顿后,使节团觐见了美国总统格兰特,并递交了天皇的国书。按理来说,他们的美国之旅目的已经达成,但被美国热情欢迎所蒙蔽的众人向美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即提出修改江户幕府时代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然而事实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提出修改条约后,美国不但以日本没有委任状为由拒绝修约,反而在贸易方面罗列了促进美国利益的项目。残酷的现实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他们逐渐认识到所谓的外交交涉,说到底不过是互相争夺各自国家利益的场所罢了。外交上的失败让他们转向了对西方社会运转系统的探索学习之中,木户就在此期间学习翻译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随后,岩仓使节团离开美国,横渡大西洋来到了英国伦敦,经过百年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一举成为世界工厂。他们在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震撼,还有许多困惑。他们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发出了同为小岛国的英国为何能取得如此繁荣之问。使节团在考察中看到了机器轰鸣、冒着滚滚浓烟的各式各样的工厂,在这些工厂里,他们目睹了英国殖民地廉价的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输入工厂,再经过机器加工之后,变成了大批的商品,又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他们从这些工业化生产和全球贸易中看到了英国崛起的奥秘。同时,他们的见识远不止于器物方面,在参观英国议会后,他们发现,与东亚国家的政治不同,欧洲国家普遍都是人民公选议员,议员执行立法之权,并且非常重视维护物权以及民权,因此他们认为日本应当顺应世界潮流,建立新的政治体制。除了积极的一面,资本主义社会黑暗的一面也被他们捕捉到了。由于对银行所知甚少而陷入了金融诈骗的一行人,蒙受了重大的财产损失,从中他们体会到了金融经济利益和风险并存的可怕。不仅如此,他们还目睹了英国繁荣表象下平民们艰难困苦的生活,对此,木户孝允感触颇深,产生了对文明开化的危机感。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遥不可及、光芒万丈的英国也有由工业发展带来的副作用,近代化伴随着的光明与黑暗,以及进步所伴随着的各种风险等等都让使节团一行人深深地思考着适合日本的文明开化到底是什么。
离开英国到达法国,当时巴黎公社反政府运动刚过去一年,革命的气息还没有散去,见到这样场景的他们认为,这里的人民似乎自由、平等过头了,站在统治者的立场,是不希望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这使得他们又重新考虑日本今后的政治体制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
在游历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以后,他们到达了下一个目的地比利时,在这里,他们更多思考的是小国在大国之间的生存之道。比利时是比日本还小的国家,却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下去。通过考察,他们发现了比利时独特的优势。当时比利时的工业化进程还在进行中,但是和其他工业国比起来却有着先天的优势——精美的蕾丝织物和玻璃制品广受欧洲各国的欢迎,传统手工业产品中所展现的高超技术为比利时带来巨大的利益。正是依靠这样一群做着本职工作的工匠、商人,比利时从支配他们的大国那里,获得了自主行使政治和司法的权利,取得了国家的自由和独立。
1873年3月,使节团一行人正式到达了德意志帝国。当时的德国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纵横捭阖之下,已经击败丹麦、奥地利、法国,完成了统一,一跃成为欧洲新星,工业化速度更是位居欧洲前列。更让使节团感到惊喜的是,德国的历史跟日本如出一辙:统一之前,就跟日本的藩国一样,德意志也存在大大小小上百个邦国,且同样都是落后的农业国。适合日本的政治体制究竟是什么?似乎在这里得到了解答。更让他们感动的是,俾斯麦亲自在德国首都柏林接见了他们,在那里,俾斯麦把自己认识到的国际政治本质及小国的生存之道向他们进行了讲述:“方今世界各国,虽皆声称以亲睦礼仪相交往,然此全系表面文章,实乃强弱相凌、大小相侮……彼之所谓公法虽号称保全列国权利之典章,然而一旦大国争夺利益之时,若于己有利,则依据公法,毫不变动;若于己不利,则翻然诉诸武力,固无常规也。小国孜孜省顾条文与公理,不敢越雷池一步,以期尽力保全自主之权,然遭其簸弄凌侮之政略,则每每几乎不能自主。是以普鲁士慷慨激奋,一度振兴国力,欲成为以国与国对等之权实施外交之国,乃振奋爱国心,积数十载,遂至近年始达成所望。”[7]这一番话语让刚跻身国际社会并认为遵守国际法才是最重要的一行人对俾斯麦的现实主义外交风格刮目相看。之后俾斯麦提出,如果日本想要学习国情相似的德意志的话,德方可提供人才。面对德方的盛情邀请,木户孝允却婉拒了,他认为日本人民与德国人民的遭遇相似,只是因为长期的锁国政策导致日本无法看清世界形势,这才拉大了日本与西方世界的距离,他更希望日本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国交平等。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日本应该选择怎样的道路,他们深知欲速则不达,必须依据本国国情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木户以及使节团一行人共同的气魄。
结束德国之行后,使节团从柏林出发赴俄国考察。俄国之行最大的收获在于改变了使团成员们对俄国的以往认知。在日本人的眼里,俄国是“虎狼之国”,有吞并世界之志,远比英、法、德、奥等欧洲国家要强大许多。但经此一行,他们认为在欧洲五大国之中,最不开化的就是俄国,开化程度与日本相近。而且他们发现俄国的国情与日本相似,都是保有很强封建性的帝制国家,强调日本实现文明开化要以俄国状况为基准。
岩仓使节团考察俄国以后,先后访问了丹麦、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等一系列欧洲小国。在这些小国家里,他们探寻的是小国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中的生存之道。他们发现,这些小国之所以能防御大国,不单是依靠军事力量,还依靠人民富有的自主、自由精神和旺盛的经营能力。在维亚纳的万国博览会上,一些小国的展品毫不逊色于大国。同时他们还意识到文化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英、法、德这样的大国,还是丹麦、瑞典、意大利这样的小国,文化之繁盛都是日本所不能及的。
1873年9月,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的旅程结束,岩仓使团回到日本。此次出访时间比预期时间延长了一年之久,耗资多达百万日元,占明治政府1872年财政收入的2%以上。[8]虽然在外交方面就修改条约一事收效甚微,但在考察西方文物制度方面却收获良多。岩仓使节团通过欧美之行,加深了成员对西方社会的了解,获得了多方面的新认识,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