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

如果将“日不落帝国”比作一个巨人,那么强大的海军就是支持他的脊梁。两个世纪以来,正是所向披靡的英国舰队缔造了这个地跨五洲、占据1/4世界领土,囊括5.63亿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的民众的庞大帝国。每一次帝国扩张,英国的殖民者们无不是在炮舰的开拓和庇护下,才把英国的米字旗插在新的领土上;也正是这支舰队有力地维系着大英帝国的英伦三岛和大大小小遍布世界各地的291块领土。如今,海军力量的衰落,意味着英国再也无力对殖民地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军事行动,英国失去了实行有力的殖民统治的武力后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垮了大英帝国的经济和军事根基;同时却使广大殖民地人民得到了战争的洗礼,增强了他们为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决心和力量。二战期间,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国重要的军队来源、后勤供应基地和物资中转站。据统计,二战期间自治领与各殖民地提供了约500万人的作战部队,其中半数来自印度。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政治觉悟大大提高。太平洋战争后,英军被日军赶出东南亚,当地人民在共产党和其他进步组织的领导下沉重地打击了日寇。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抗击日寇保卫家园,绝不是为了在胜利后让英国殖民者再次践踏他们的土地。而战争期间,英国为了获取殖民地的有力支持,不仅大力开发殖民地资源,促进生产,而且吸收了一些当地上层人士参加殖民地的行政决策,甚至还向某些殖民地许诺战后让其独立。二战对殖民地的影响与对英国的截然不同:战争给了殖民地人民一个契机,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的巨变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创造了条件。而英国则被战争打得千疮百孔,自顾不暇。二战结束后,民族独立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亚非各地人民揭竿而起,在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大英帝国终于分崩离析。

著名作家乔治·伍德科克在1974年出版的《谁宰了英帝国?》一书中说,以人而论,印度的甘地是第一个。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英帝国的瓦解显然不能归咎于某一个人,但印度的独立却像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一旦英国的殖民大旗在印度倒下,英国在其他领地的殖民统治便以不可阻挡的态势相继宣告倒台。

印度素有英国“皇冠上的宝石”之称,有了印度,英国才显得格外出众。印度拥有39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亿多人民。当时的印度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国都在其境内,它比英国本土大15倍,人口比英国多6倍。这块古老广袤的土地从1600年起就被英国一步步窃取,直至1849年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印度是大英帝国崛起的垫脚石,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仅贸易一项,英国就从印度榨取了上百亿英镑的巨额利润。而印度为英国带来的市场、原材料、税收、人力等方面的收益更是无法计数。其在亚洲的重要地理位置又为英国向中亚和东亚进一步扩张提供了便利。光是以印度为跳板向中国等国倾销鸦片,英国就攫取了大量财富。

印度在大英帝国发展上的重要地位使其逐渐成为帝国的第二中心。正是在印度做出的决定使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使亚丁失去了独立,在波斯湾建立了霸权,征服了缅甸并计划入侵阿富汗。英国历史学家布莱恩·拉平说:“假如英国在1914年到1918年的大战中失败,以印度为基地的帝国或许能继续存在,就像以君士坦丁堡为基地的一个帝国在罗马失陷后仍能继续存在一样。”[10]

然而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那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一方面使印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奴役与压榨,但另一方面也促成了印度社会的巨大变革。而后者将使印度在向西方民主化靠拢的同时,将那些传授给他们民主自由的殖民者统统扫荡干净。就像拿破仑的大军横扫欧洲的时候,将民主和自由撒播在欧洲大陆上而促成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垮台一样,英国殖民者也避免不了这样的命运。[11]

1884年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后,成为领导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核心力量。20世纪初,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反英运动席卷整个印度,英国工党政府意识到,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其被赶出殖民地落得一无所有,不如主动撤出殖民地,以此作为谈判的筹码,最大限度地保留英国在当地的利益。此后,大英帝国开始其非殖民化计划。

1946年6月,英国议会几乎未经辩论就通过了蒙巴顿的“印巴分治”方案,按照居民信仰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而治之。印度成为英国非殖民化计划的第一个见证。

1931年丘吉尔在他坚决反对印度独立的演讲中曾经说道:“丧失印度,对英国是决定性的致命一击。英国从此微不足道,黯然失色。”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鼓舞了其他英属殖民地的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英帝国从此踏上了一条解体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