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

葡萄牙是近代第一个建立全球性殖民帝国的国家。早在15世纪上半叶,葡萄牙就在恩里克王子的领导下,率先投入海外冒险事业。葡萄牙人在1415年占领北非的休达后,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并于1434年绕过博哈多尔角,揭开了葡萄牙王国海上远征的序幕。

尽管葡萄牙人最初的目标仅限于遍地黄金的非洲,但随着海外探险的深入,他们所向往的目标不仅仅限于非洲,还包括印度。当时欧洲前往东方的通路被阿拉伯人封锁,欧洲人渴望找到一条“通往香料产地东印度群岛”的新路。到恩里克王子去世以前,葡萄牙人的视野从非洲的商队贸易扩大到东印度群岛的香料贸易。1488年,迪亚士绕过好望角,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的莫桑比克和肯尼亚,又在阿拉伯向导的带领下横穿印度洋,到达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葡萄牙从此迅速掀起了殖民扩张的浪潮。

首先,武力征服印度洋。1502年,第三次航行印度的达·伽马到达卡利卡特后,依仗强大的武力要求国王驱逐当地穆斯林,被国王拒绝后,炮轰卡利卡特,并在科钦和坎纳诺尔满载香料回国。回国途中,在东非建立了一些葡萄牙殖民地。1505年赴任的第一任印度总督弗兰西斯科·德·阿尔梅达在非洲东海岸的基努瓦和莫桑比克修建了军事要塞,与马林迪统治者结为同盟,从而建立了葡萄牙在非洲东岸的海上优势。为了切断阿拉伯商人的香料航线,葡萄牙人在锡兰岛西部建立了一系列军事要塞,由此控制了当地的香料贸易。为了彻底垄断印度洋上的贸易,葡萄牙人于1509年第乌海战中打败2万多人的埃及-印度联合舰队,占领了印度洋沿岸的许多重要港口和香料产地,成为印度洋地区贸易的主宰。

其次,夺取马六甲和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1510年,葡萄牙人攻占果阿,并将其变成东方殖民活动的大本营。1511年,他们夺取了马六甲。马六甲既是通往“香料群岛”的必经之路,又是亚洲香料贸易的中心。此后100多年里,控制马六甲的葡萄牙人不但通过香料贸易获得高额利润,而且对通过马六甲进行贸易的商船抽取高额关税。在夺取马六甲后,葡萄牙人继续向太平洋地区扩张,到1564年完全控制了“香料群岛”——摩鹿加群岛。

再次,攫取中国澳门的居留权。1553年,葡萄牙商人借口遇到风暴,要求到澳门岛上晾晒货物,获得当地政府同意。此后,葡萄牙人在此筑室建城,把澳门经营成到日本、东南亚、印度和欧洲的转运中心。

在建立东方殖民帝国的同时,葡萄牙人还把美洲的巴西据为己有。1500年,受命前往印度的葡萄牙贵族佩德罗·阿尔瓦雷斯·卡布拉尔到达南美洲海岸,无意中发现了巴西。此后,葡萄牙人趁觊觎这块土地的法国政府陷于欧洲争霸战争而无暇西顾之际,在巴西筑城设厂,派遣总督和移民,俨然以巴西主人自居。

从15世纪到16世纪的一百余年间,葡萄牙以区区100万人口的蕞尔小国,发展为近代第一个全球性殖民帝国。这个国家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拥有人力物力资源大得多的、高度文明的亚洲诸国,首先是由于葡萄牙人进入美洲后,拥有从美洲大陆源源而来的巨大的金银供给。不论是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的金库,还是墨西哥和秘鲁的银矿,都使葡萄牙有足够的资金与东方通商。如果没有这笔天降横财,葡萄牙人本会受到更多限制,因为他们既缺乏自然资源,也没有吸引东方诸国的制成品。

其次,葡萄牙人借印度次大陆的不统一坐收渔利。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时,印度次大陆北部被新来的莫卧儿侵略者控制着,他们感兴趣的是征服而不是贸易;印度南部,特别是马拉巴尔海岸,则在印度教的一些小封建主控制之下,彼此征战不休。相形之下,葡萄牙人及其欧洲后继者有着单一的、持续不变的目的,这种目的足以抵消他们在资源方面的劣势。尽管欧洲人之间充满了政治和宗教上的纷争,但他们却有牢固的共识——需要向东扩张,以获取利润并战胜伊斯兰教。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欧洲人所表现出的志在必得的决心比亚洲诸国进行抵抗的意志更坚定。

最后,葡萄牙人取得成功还有赖于海军力量的优势。一方面,他们拥有一系列筑防的海军基地。他们参考了威尼斯的“海洋之国”方针:一连串群岛与堡垒保护转运口岸,强行获得垄断或近乎垄断的贸易地位。葡萄牙水手们知道,在往返于亚洲的漫长航程中,他们可以安全地在罗安达、莫桑比克等一系列“小站”补给。另一方面,葡萄牙发展了新的、有效的海军火炮,这种火炮使他们得以将舰船用作流动炮台,而不再是用作单纯的运输船。火炮代替步兵成为海战的主要工具,攻击的对象主要是敌舰而不是舰上人员。海军实力为葡萄牙基地的扩张提供了保护,这些基地又反过来为葡萄牙的军事、商业体系提供支持。正是由于海军力量的优势,葡萄牙人才能在印度洋上粉碎穆斯林的海军力量,从而赢得一个使他们大发横财的亚洲帝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