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
在美国短短几百年的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经济危机,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自然是1929年10月24日所爆发的那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至今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工厂倾倒牛奶的行为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1929年夏天,美国通用公司股票形势一片大好。成千上万的人在这场股票交易中获得了极高的利益。渐渐地,整个国家的人们都陷入到了这种看似经济持续上涨的泡沫中,直到10月24日,股票在一夜之间从顶峰跌落到谷底。自此,开始了长达4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此次经济危机迅速由股市转向了其他行业,整个美国国内大批银行面临倒闭,一众企业濒临破产,国家生产急剧下降,失业人数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急剧降低。危机不仅影响着美国国内,整个世界都受到了影响。直到1933年,在胡佛政府反危机失败后,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整个美国的经济状态才一步步回温。
这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内部的固有矛盾,直接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贫富分化超过了原有的正常状态,股票投资超过了市场本来的承受程度,信贷消费过度。因此,新政改革的重点就是加强整个国家对工业的调整。当时摆在美国政府面前的道路是相对明确的:一条道路是走向共产主义,抛弃资本主义来解决整个国家制度内部的根本矛盾;另一条道路,就是接受法西斯主义,通过殖民扩张来缓解国家内部的矛盾。但是,当时美国大部分民众并没有接受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贸然执行必然会加剧人民的反感,因此罗斯福决定在保存市场经济以及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对市场的控制,改变经济内部的生产关系,利用市场的自我调整恢复经济。在实用主义思潮和一战期间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历史经验影响下,人民得以理解罗斯福的做法。所以这些罗斯福新政一经推出,并没有遭到反抗。
从直接影响上来看,罗斯福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对社会带来的种种伤害,并且刺激了二战后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罗斯福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这为二战中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条件并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决定了之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自此以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在罗斯福新政所创造的经济条件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形式干预国家经济,调节社会生产,缓和社会矛盾。可以说罗斯福新政就是当今美国经济的基础。新政时期所开创的福利政策至今依然被很多国家所借鉴。
当然罗斯福新政也存在不足,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进行社会救济,由政府修建公共设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同时造成了财政赤字。这场改革大大增加了联邦政府的权力,美国总统的权力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地方政府的权力大大降低,其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因此下降。新政并没有增强普通民众的发言权,也没有很好地惩戒利益集团。但是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矛盾,如果不推翻这一制度,这些矛盾是无法解决的。